俗话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两个地理位置极为接近的国家,更是应该互相帮助,可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发生在两个国家实力悬殊的基础上,缅甸和泰国这两个国家大战了几百年的时间,终究还是没能分出真正的胜负。
深究战争爆发的原因,也同缅甸统一、兼并土地、白象争夺、获取中南半岛政治经济优势有关。
1.缅甸统一
两个邻国之间的此消彼长,极有可能影响到局势变动。
在公元13世纪之后,在泰国中部和北部一带出现了由泰族人建立的较为统一的国家,那会的缅甸属于蒲甘王朝,还正在土崩瓦解的阶段。
不过,泰族人建立的素可泰王国、兰那王国以及帕天王国都和缅甸的蒲甘王国有过较为紧密的关系,从整体历史来看,双方兵戎相见的场景并不多见。
不过,这种和平也只是和缅甸的蒲甘王朝有关,在蒲甘王朝彻底土崩瓦解之后,国内瞬间陷入了混乱的情况,长期的征战也导致了缅甸国内四分五裂,在无法自保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去发动对外战争了。
与此同时,泰国的大城王国顺势而起,他们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了起来,国力也渐渐进入了一个强盛阶段。
实力膨胀的大城王国很快就开始了向外扩张的道路,他们先是灭了素可泰,随后又征服了兰那,并和东部的柬埔寨发生了多年的军事较量,如果他们还有精力,继续向西是没有问题的。
到了16世纪,缅甸的东吁王国也强大了起来,并且在国王莽瑞体的领导下统一了缅甸。
原本整个中南半岛是泰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现在缅甸统一了,那么泰国的地位就遭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也是泰国所不能容忍的。
对于缅甸来说,要维系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经历了国内经济的百废待兴,最快的方式就是掠夺别的国家的财富。
泰国似乎强大了很久,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内部也陷入了王位争夺战之中,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也让缅甸抓准了时机。
年,泰国的拍斋国王被王后所毒杀,王后的情夫就这样登上了新的王位,王朝内乱发展到了极点。
第二年,缅甸帅军从三塔径大举入侵,当时莽应龙也跟随前往了,柬埔寨和老挝也同时配合缅甸采取了行动,这场大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彻底爆发了。
估计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一共持续到19世纪初才结束。
这次的争端,也是中南半岛历史上的一次空前行动,按照缅甸方面的记载,他们出兵的兵力为30或50万,而泰国方面记载缅甸此次出兵数量达到了60万。
此外,在战争爆发的年,缅甸国王莽瑞体还得到了名葡萄牙雇佣军的支持。
2.兼并土地
战争是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缅甸发动这场战争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兼并土地,取得“中南半岛霸主”地位,从而掠夺更多资源。
在这方面,莽瑞体一直都是比较着急的。
年,缅王莽瑞体亲自率领10万大军攻入了泰国,他还带着点“私仇”:此前大城王朝曾入侵过缅甸。
泰国显然是被这一波来势汹汹的进攻打懵了,他们利用起地理位置居高临下防卫。
时间一长,莽瑞体就想着从缅甸和清迈两面共同出兵,南北夹击泰国,大城王朝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处境,也曾多次想要攻打清迈,一时间清迈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到了年11月,莽应龙更是出动了50万大军分5路直指暹罗,部队兵临城下,并将大城王朝的京都团团围住,并时不时用大炮向城里轰击,越来越多的皇宫和民房倒塌。
而鉴于古代的中南半岛各国地广人稀的客观事实,这和中国古代动辄百万人征战的盛况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这一次通过数据也能看出,缅甸为了兼并土地并且统一中南半岛,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很长一段时期,缅甸一直都是“全民皆兵”的状态。
有一位曾来到这里的意大利传教士曾描述道:缅甸士兵一接到出征的命令,就会立即停止栽秧、收割以及和平时期从事的任何生产活动,第一时间来到指定地点报告,准备出征,他们把武器抗在肩膀上,武器的另一头挂着弹药、铺盖等。
而且,缅甸男子从15岁左右一直到60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若是战争发生,那么从国王到农夫都必须要从军。
这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清史稿·缅甸传》中就曾提到过:缅人素不养兵,有事则于所属土司诸寨籍户口多寡出夫。
缅甸看中的也是泰国的土地本身,在战争的过程中,泰国的皇宫、民房、庙宇倒塌不计其数。
若是被兼并的土地重新独立出去,那也是缅甸最无法接受的。
年就曾有一次,那一年在缅甸削发为僧的前泰国国王吗哈不甘为奴,以进香为名返回了暹罗,并且亲掌朝政,将缅甸派来的官员全部杀掉,下决心脱离了缅甸。
这让缅甸新国王莽应龙勃然大怒,他于同年11月亲率90万大军分7路再度讨伐暹罗,这次战争的规模放在整个古代东南亚历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3.白象争夺
白象争夺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一大原因,这也和这两个国家特殊的国情有关。
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历来都存在着白象崇拜,白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王权的象征,无论是缅甸还是泰国,他们都会以“白象王”自居。
因此,各国统治者都会因白象的争夺引发战争,东吁王朝时期的缅泰战争就是由两国对于白象的争夺所引起的,因此,这次战争还在历史上被称为“白象战争”。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要求白象就是“最后的通牒”。
同样的,象战也是古代缅泰战争的一大特色,当时,象兵也是陆上作战最强有力的一大兵种,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步兵身经10战则为马军、马军身经10战则可提升为象军。
象军受到的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每人每个月的军饷是50箩谷子。
年的时候,缅甸又有过一次入侵泰国的纪录,由于当时大城国王轻敌,只是随意下令让麾下将士反击缅甸,这也导致他们很快就遭到了缅军的反攻。
缅军指挥官命令枪手瞄准泰国的大象射击火药,大象中弹以后忍受着剧痛,也将背上的士兵摔了下来,还时不时爆发出踩踏事件,这也极大削弱了泰国士兵的士气。
由此可见,白象对于两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战场上找到了白象的缺陷,那么战争的局势也会被极大扭转。
4.获取中南半岛政治经济优势
战争通常都和资源的掠夺有关,而这些背后,正是中南半岛上政治和经济的优势。
从泰缅战争的过程来看,缅军一直都有着很强的掠夺性和破坏性,长期的战争也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破坏。
中南半岛地广人稀,人力资源是产生经济优势的一大基础,对于各国都非常重要,因此,各国在战争中通常首要掠夺的是人口而不是领土。
年的缅泰战争中泰国惨败,导致的结果就是缅军将大城王朝首都半数居民都带回了缅甸。
而在年的缅泰战争中,泰国首都第三次被攻陷,这次缅军俘虏了3万多名泰国的工匠、艺人以及平民。
在掠夺经济过程中,最为直观的方法就是“拿现成”。
年缅泰战争一个阶段结束后,大城国王被迫接受了缅甸所提出的苛刻条件,同意向缅甸进贡斤白银、30头大象,外加丹老港的全部港税。
而莽应龙在凯旋时,多头大象装载着各种金银财宝,也受到了民众的热情欢呼。
年缅军除了掠夺了财富外,还将很多不能带走的东西付之一炬,掳走了多名王室成员,根据缅甸方面的记载,这次他们还取走了1.1万支枪、多门火炮、5万多发炮弹等。
从整个缅泰战争的历史来看,归根到底就是争夺战,他们几乎一直都处于敌对状态当中,不断打打杀杀,不是你进攻我就是我侵犯你,双方的报仇雪恨也是持续不断。
仅仅从年到年这段时间里,两个国家进行过20次大规模战争。
一直到19世纪初期,由于缅甸和英国的关系趋于紧张,两个国家在缅甸和英属印度边境时不时爆发军事冲突,缅甸的力量也受到了一定的牵制。
年,随着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的封建王朝也终于走了下坡路,并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暹罗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被迫打开了国门,也签订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同样开始无力对缅甸发动大规模进攻,暹罗和缅甸的关系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打了几百年的两个国家,不断在政治、经济的争夺中厮杀着,可谁都没有想到,西方国家横插一脚,最终结束了这场在此前根本看不到头的战乱,一直到年,泰国和缅甸终于签订了友好条约。
参考
昔日的仇敌今日的朋友——泰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梁源灵东南亚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