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区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现状如何我国

白癜风复色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710/7288900.html

年11月,在东盟发起下,中国与日韩等15个国签署新的区域合作协定,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RCEP的成员国包括6个高收入国家、4个中高收入国家和5个中低收入国家,国家间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人口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结构间存在较大差异。

作为RCEP的倡导者,东盟的10个国家具有人口较多,经济发展差距大的特征,新加坡和柬埔寨分别是RCEP区域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国家,二者间的人均GDP相差45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发达国家,在RCEP区域内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是RCEP区域内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据56.7%的区域经济份额以及62%的区域人口份额,近年来我国与其他RCEP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是大多数RCEP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投资来源国。

鉴于我国与RCEP国家的地理位置接近,在过去20年间我国不仅深度融入RCEP区域价值链,与RCEP国家间形成了稳定的贸易、投资关系,同时还布局了广泛的人民币国际化合作政策。随着RCEP协定于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各国间的关税壁垒进一步消除,取消服务贸易和投资中的限制,区域内国家将迎来贸易和投资的巨大增长潜力以及金融合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因此,在短期内促进人民币在RCEP区域内的流通和使用更具有可行性。对在RCEP区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进行定性分析。

RCEP区域的贸易投资关系

1.RCEP区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现状

(1)区域内贸易与生产网络,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个自由贸易区分别是欧盟、“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地区。其中,RCEP区域是目前经济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到年底,RCEP区域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24.7%,国际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8.4%。此外,RCEP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比欧盟与“美墨加”区域高1%?2%。

欧盟的区域内贸易占比长期维持在60%以上的水平,而RCEP区域和USMCA区域的区域内贸易占比在40%左右。相比于其他自由贸易区,RCEP区域的贸易关系较为稳定,但与欧盟的深度融合相比,RCEP区域的内部融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我国与其他RCEP国家间的贸易关系看,RCEP区域对我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年我国在RCEP区域的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约为25%,在RCEP区域的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0%。除了文莱外,RCEP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都较高,其中柬埔寨、缅甸和越南对中国的进口依赖程度最高,澳大利亚、缅甸和老挝对中国的出口依赖程度最高。可见,中国是其他RCEP国家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和出口市场,在RCEP区域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全球分工的角度看,中国在RCEP的区域价值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价值链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各个区域价值链间相互联系。美国、德国和中国分别是美洲价值链、欧盟价值链和RCEP价值链的枢纽,在连接各区域价值链上起到关键作用。

在以中国为中心的RCEP区域价值链中,一方面,RCEP成员国生产的大多数中间产品流入中国,用于进一步的增值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和需求,RCEP和世界其他地区制造的最终产品越来越多地出口到中国并在中国消费。中国已成为这两条价值链的关键连接点。

从各国融入区域价值链的角度而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已高度融入并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价值链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产网络。新西兰以及东盟国家中的越南、老挝、文莱、缅甸、柬埔寨融入区域价值链的程度相对较低。

从出口产品结构而言,RCEP国家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型、低端产品加工型和高端产品加工型。其中,文莱、老挝和缅甸属于自然资源型国家。文莱主要向日本和泰国出口天然气和石油等矿产资源,老挝主要出口矿石矿渣、铜类以及谷物,缅甸则主要出口天然气和纺织服装产品。越南和柬埔寨属于低技术加工型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衣帽类产品都是越南与柬埔寨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此外越南还主要出口食品与电器设备。

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属于中等技术产品制造国,从事中低端和少数高端产品的制造。我国在纺织服装类产品制造上仍具有比较优势,此外电器和机械类等产品也正逐步向高技术产品升级和转型。印度尼西亚的出口产品则广泛分布于电器、机械类产品、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有机化学和医药产品,同时,电器和机械类中低端产品及高端产品的中低端任务也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日本、韩国、新加坡属于高技术加工型国家,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上游,主要出口电器和机械类资本品。澳大利亚主要向中国出口矿石产品和铜类、羊毛、肉类和谷物,新西兰主要的出口产品为乳制品、肉类、木材、水果等。

总体而言,目前RCEP区域价值链在高端产品制造上内存在互补关系,同时我国与越南和柬埔寨在纺织服装类等低端产品制造出口品上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我国将逐渐与日本和韩国在中高端制造领域展开竞争,同时与低端产品制造品国家的关系逐渐向互补演变。

(2)区域内直接投资,近年来,RCEP区域已经成为主要的FDI流入目的地。UNCTAD数据显示,年RCEP区域共吸引FDI外资流入.5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入总额的比重为33%,全球1/3的国际资本流入RCEP地区,其中中国与新加坡是最主要的目的地。

然而,与庞大的外资流入规模相比,来自RCEP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占比仅为14%,不仅小于USMCA区域的18%,更是远远低于欧盟的65%。由此可见,相比于欧盟与美墨加自由贸易区,RCEP区域内部的资本流动仍较为有限。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而言,RCEP区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

年RCEP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出总额的47.5%,即全球近一半的国际资本来源于RCEP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最主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年,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目的地中,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占比为30%。

欧盟、USMCA区域与RCEP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区域内投资占比都呈下降趋势,其中,RCEP的区域内直接投资占比从年的40.2%持续下降到年的30%,而从年到年USMCA区域与欧盟的区域内投资占比均下降了5%,下降幅度是RCEP区域的一半。由此可见,RCEP区域尚未建立起广泛且深入的直接投资联系和投资网络。

中国是RCEP国家最大的直接投资目的地。年到年,RCEP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呈现波动态势。年起中国吸引RCEP国家直接投资流入逐年增加,年时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也达到了最高的16%。此后,中国吸引的RCEP国家外资流入开始减少,年与年中国吸引RCEP外资流入逐渐回升-RCEP区域中,日本、韩国和东盟是主要的对华投资国家(地区)。

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较为稳定,在RCEP区域对华投资中的份额维持在40%~50%,其中新加坡是最主要的对华投资国家,中国利用的东盟外资中的86%~96%均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华投资规模较小,其中澳大利亚对华投资稳定维持在3亿美元左右,新西兰对华投资则在0.2亿美元到1.4亿美元间波动。

中国对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后RCEP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的比重则维持在9.5%左右,其中东盟的占比最大。我国在东盟10国共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家,雇用外方员工超过55万人,投资涉及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多种行业领域。新加坡是最主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地,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中约一半流向了新加坡,此外,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也较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