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边海防大国,陆地边界与大陆海岸线总长共有4万余公里,其中陆地边界线长2.2万公里,顺时针方向与14个国家接壤,这也意味着我国边境上的哨所数量不会少。
而在这些哨所之中有一无名哨所的故事最为激荡起伏,这便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死亡哨所”。
一、死亡哨所上的拼杀
这座死亡哨所并没有在战场记录之中留下多余的文字记录痕迹,在网络上也很难搜到关于这场战争的其他描述,只能在本地地方县志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它不像法卡山、扣林山那样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在老兵回忆录里,也很少有人提及这高地哨所之上所发生的血腥搏杀。
但就是这样一个距离中国驻地不过35公里的小小哨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居然牺牲了位解放军。
这些人都是切切实实有姓名有资料有记载的参战将士,光是将其列在文字上,就能隔着岁月感受到几分残酷与残忍。
这座不起眼的哨所,距离边界线大概有米,是中越边境丘陵山峰的最高点,海拔有多米,从这座哨所的最高点望去,可以俯瞰中越边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的哨所已然成了党政机关学校等各单位的爱国教育基地,硝烟随着时间弥漫而去,但我们不能忘却在土地之下深埋着的战士遗骨,更不能忘却他们为祖国大地牺牲的壮志豪情。
在年的对越反击战前,这个哨所不过是一个步兵班级别的小哨所,人数不多,防御工事也并不完善,四周战壕稀少。
由于规模不大,派去少数镇守边界的将士人也年轻,并没有太多作战经验。哨所的生活格外宁静,然而这份宁静却在年初的一个晚上被枪声打破。
这一夜,越南特工队摸着山上的草丛,向我国边境线进发。
由于此时中越双方还未展开大规模交战,边境士兵的防范性较低,并没有埋伏太多地雷,哨兵也没有警惕,以至于越南特工队从山林中摸索过来,哨所中的人大多都处于熟睡状态。
越南特工队趁我军不备,展开偷袭,导致哨所中一个班的战士皆数牺牲。此消息传至我军总部,立刻引起公愤,但此时越南士兵已经接管了哨所,也进行了不少扩建,山坡下不再宁静,地雷遍布。
可这些问题在解放军面前,不足为惧,我军本就擅长游击战术,越南在哨所外布置的埋伏几乎都是我们玩剩下的招数。
在年2月19日凌晨,我军只派出了一支侦察分队,就将哨所之中的越南士兵全部剿灭。
自此,这座具有地理意义的哨所又重新回到了我军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高枕无忧,哨所地理位置有限,无法驻扎大量兵员,想要巩固军事,只能对哨所进行扩建。
然而就在扩建工程进行过程之中,越南士兵又对哨所进行了反攻,或许是因为上次的失败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打击。
此次进攻的越南士兵格外勇猛,很快,他们以近百条人命的代价占领哨所。
哨所虽不大,但由于其位置偏高,具有较强侦查意义,双方都不肯将其拱手让到对方手中。
在年到年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军攻下后,越南再反攻,如此循环往复,竟然来回进行了数十次的战役。
这座哨所的山地之上也在没有宁静时日,前面刚刚修好军事布置,后方攻击中几声炮响便又化作废墟。
在血腥的拉锯战之中,五年过去,原先简陋的哨所居然被修成了一个连级住房的主阵地,在山腰之上满是地雷陷阱,所见之处几乎都是荆棘铁丝。
听说在年边境排雷时,士兵们来到这座哨所附近,也被地雷密度吓了一跳,30米长的导火索,在引爆后居然能引起近百米的连环爆炸。
小小的一处山顶,竟然修了三道混凝土战壕,以及数不清的地堡,更夸张的是,上面居然还有给士兵活跃身体的篮球场。
翻阅当时的新闻报道,我们能从照片之中看到哨所之上的军事武装,也能看到战士们存留在历史长河之中灿烂的笑脸,照片中的他们洋溢着青春,身上的衣服却并不完整。
在高频率的攻击与防守之间,他们很难顾及个人形象,甚至可以说,他们连个人性命安危,也没有放在心上。
在哨所的阵地上,为他们立着一块纪念石碑,上面刻着哨所自年2月10日到年收复的所有战争记录。
在石碑的末尾,写着“我军以牺牲人,负伤人将此地收复”。
每一条战争记录都有牺牲人数受伤人数的记载,其中,每一个数字,都是以鲜血堆积的烈士之魂。
二、为国而战,意义深远
他们的牺牲虽然悲壮,但也拥有着深刻的意义。
年,越南出动军队入侵柬埔寨,企图建设“印支联邦”,巩固自己在东南亚的地位,在入侵柬埔寨的过程之中,越南军队更是屡屡对我国边境展开骚扰攻击。
此时的中国国内并不算安定,年,我国刚刚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重大国策,发展经济必然要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否则外部投资根本无法安心进入中国。
同时,我国北部有苏联陈兵虎视眈眈,和越南形成南北夹击,发动战争容易引起经济动荡,而不发动战争则威胁国土安全,中央思前想后,终于决定出兵。
这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反击的不仅仅是越南的挑衅,也在反击苏联对中国的压制。
毕竟就算不出兵,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也已经恶化,苏联和越南的亲密状态已然不能瓦解。
此时苏联在北部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铁路,眼看就要爆发中苏大战,如若不对越南出兵,过几年要是真的出现南北夹击之势,那便为时已晚。
有鉴于此,在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随后的两山轮战,除了有保卫国土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在于,为可能到来的中苏战争清除后顾之忧,稳定边疆局势。
在年的反击战与后期的两山轮战之中,死亡哨所之战,或许只是众多血腥博弈之中的缩影。
但正是有了这一个个为国土安全奋不顾身的仁人志士,才有了我国如今的边境和平,国泰民安。
解放军给反扑的越南士兵造成了超过万人的伤亡,大大损耗了越南军事实力,也直截了当地削弱了越南的国内生产力。
与中国展开战争的这几年,越南牺牲的士兵比在柬埔寨13年牺牲的一半还要多。
随着牺牲人数的不断增加,越南再也无法支撑这场车轮战,只能选择从柬埔寨边境退兵,放弃长久消耗。
在越南退兵之后,中越边境再次回复宁静,越南的北部防线被中国全线击溃,更重要的是,我们削弱了越南在中南半岛上的霸主力量,中南半岛政治实力再次回到均衡状态,我国也恢复了在中南半岛的话语权。
在支援柬埔寨的过程之中,我们恢复了对老挝和柬埔寨的影响,开拓了向泰国低价出售军火和支援泰国境内反武装的道路,扩展了中国在中南半岛的同盟基础,并最终从苏联和美国实现了和平与均衡状态。
对尚未发展壮大的中国来讲,能够维持平衡,本身就已经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在结束与越南的拉锯战后,中国稳定了西南边疆,与西方各国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量资金与技术输入我国。此时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市场业绩工业设施也派上用场,经济爆发指数型增长。
在短短30年之内便走完了西方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赶在冷战之前将经济走回正轨,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将新中国的工业化推向高潮。
而越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国土面积地理位置,本就与中国天差地别,南北狭长,战略空间有限,如若发展只能依靠大国支持。
可惜在90年代,苏联自顾不暇,自身经济一团乱麻,根本无力支援越南。
越南不仅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并且因为长时间对柬埔寨用兵,在中南半岛上的发展也颇为受限,直到苏联解体,他们才意识到自己选错了经济方向,可惜为时已晚。
若是没有那些以身护国的将士,或许,我们的经济道路不会走得如此平顺。
我们与越南的冲突已然过去近40年,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永恒不变的,是我国军民一心的团结,是解放军为国为民的壮志。
死亡哨所硝烟散去,但我们不能忘却战争,向前眺望,如今的美国又在企图“重返越南”,借越南对中国的仇恨和防备做小动作,并试图在南海问题上制约中国。
成功必然要经历挫折的土壤,中国复兴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吾辈当铭记先烈遗志,以史正思想,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