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及其与古代濮人的关系

郑州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34852.html

孟高棉语诸民族是操南亚语系语言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一个大族群,在南亚语系诸语言中,高棉语和孟语是最古老的有文字的语言。东南亚的孟高棉语诸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地区,其中高棉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柬埔寨,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而孟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泰国和缅甸南部地区。除了高棉人和孟人外,在今天的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的山区还有一些他们的支系或从古代孟高棉语民族中分化出来的新的民族。关于孟高棉语诸民族的起源,迄今为止还没有定论。早先有一些人认为,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南亚。其所属的奥斯特罗亚细亚语系被译为南亚语系,恐怕也暗含了最初翻译这一词汇时译者的观点。

  早在年,英国人亚瑟潘尔在《孟加拉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勃固史》的论文,他在该文中论述缅甸孟人的族称和起源时就说:“这个词(指得楞――引者)源于得楞伽那,这个名称最初只用来指那些外国来的移居者,但后来却被用来指所有的人(指下缅甸的孟人――引者)。”即认为缅甸孟人的族称“得楞”即是由得楞伽那(又译“特伦甘纳”――引者)一词转化而来的,孟人有可能发源于印度南部的特伦甘纳地区。   英国驻缅甸殖民军官斯皮尔曼少校和英国学者哈威以及法国人艾里克赛登法登(又译为薛登化登)在论述缅甸孟人的起源时都沿袭了潘尔的观点。   我国学者张礼千在其《中南半岛》一书中也认为:“虽吾人不能谓为南印度人系吉蔑人,但此二者之间,有绝大关系,则可断言。”   但是,认为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印度的学者们都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相反,许多证据表明,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印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例如,过去人们认为孟人与印度特伦甘纳有关,并用“得楞”一词来称呼孟人。后来,人们发现,孟人本身并不接受这个称谓,今天的孟人甚至认为“得楞”一词含有“杂种”之义,若称呼他们为“得楞”,他们是非常不高兴的。因此,缅甸政府以内政部和文化部的名义三次明令禁止称呼或使用“得楞”一词。   显然,不能把过去对孟人的称呼“得楞”与印度联系起来,进而用以证明孟人或孟高棉语民族来自印度。   也有人认为,孟高棉语民族就是中南半岛这块土地上的土著。例如,年,A.G.毫德里克特根据他的研究,画了一张公元前3世纪时中南半岛语言分布图。作者在这份图的说明中认为,中南半岛就是南亚语系语言的故乡。   《高棉人》一书的作者伊安马贝特等人在论述高棉人的起源时也认为,高棉人是在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群体,是当地的土著。   法国学者莫里斯格莱兹也认为:“事实上,高棉人是该地区最原始的居民,后来他们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   柬埔寨学者登耶在否定高棉人起源于印度的观点时也认为:“高棉族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生长在东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它不属于印度族,人种学家把高棉族划为澳-亚语系民族(Austriasiatiques)。高棉民族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一直到现在”。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没有提出足够的证据。   更多的学者认为,孟高棉民族起源于他们今天分布地的北边。例如,弗兰克M勒巴尔等学者就认为,“今天的高棉人的祖先大概是从北方或西方某个地方迁到他们今天居住的这块土地上的移民……。”   具体在什么地方呢?凌纯声认为,孟高棉人起源于青藏高原,他谈道:“大致孟吉族人由中国康藏高原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南下而至缅甸境,是缅甸境内的孟人,另一部分更向东徙,到了泰国和安南境,这便是先泰族人而建国于泰境的孟吉族。其后藏缅族人南下,缅甸境内的孟人便迁至下缅甸,又等到泰掸族人相继迁入泰国,孟吉族便被切为两半,西部的是缅甸的孟族,东部的即是今日的高棉或柬埔寨人。其留于中缅边境者有崩龙、佧瓦等族。”   英国的卢斯教授对孟高棉语民族各个支系的语言和其他历史资料的分析后则认为,孟高棉人的发源地在红河三角洲一带。其证据之一就是,后来来到红河三角洲的越人混有孟高棉人的血液。卢斯说:“我不知道古代中国的‘南越人’(今天的越南人)是在什么时候占据红河三角洲的,只知道可能是在公元初以前几个世纪。即使到现在,越南人的身体中依然还混有孟高棉人的血液”。也就是说,孟高棉语民族原先的故土是红河三角洲,后来越人的先民来到了当地,大部分孟高棉语民族才被迫迁走,留下来的就被越人的先民所融合。陈序经先生在其《猛族诸国初考》一书中则认为:“他们――猛与吉蔑(即孟和高棉――引者)最初可能在中国的西南而靠近现在的中越缅与老挝交界的地方,在越南北部有所谓猛安南Mon―Annam的名称,后来慢慢的向南迁移,居于湄公河的上游的孟Mun河一带。猛的得名是否出自孟或是孟Mun是因猛而得名,不得而知,可是二者有了关系,也是可能的”。   在《扶南史初探》一书中,陈序经先生再次说道:“我们推想,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自中华民族逐渐从北方而移到南方的时候,在中国南方一带的民族也开始向南迁移,这样,又影响于原来住在越南半岛北部的民族,他们也逐渐南移。……   孟吉蔑族最初所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在中国的西南而靠近中越与老挝的交界的地方。后来慢慢的迁移,而抵达湄公河的上游,孟(Mun)河一带,可能吉蔑人还在这个地方住了一个相当的时期。”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更北边的中国南方广大区域,他们是后来从中国南方逐渐迁徙到中南半岛的。也有学者把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追溯到了长江流域,例如,里查德皮尔逊在分析说东南亚诸语言的民族的起源时就认为:“南亚语族(系)或许源自扬子江中游……。”   泰国学者宋迈宾吉和法国学者安布雷多雷在其合著的一部关于泰北兰那的习俗的书中论述涉及兰那早期历史的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时则更明确地对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发展进行了描述,他们谈道:“从地理范围来看,东南亚语人群的起源仍是一个学者们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倾向把它定位在东南亚大陆,这就意味着他们后来向西、向北延伸。另外一些学者像J诺曼和梅子林等认为他们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部,在公元前一千年,就与古代中国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东南亚人可能从这个发祥地出发向南、向西南迁徙到中国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大陆。在那些地方,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代表着主要的语言群体,他们经红河、黑河、湄公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遍及整个东南亚大陆。无论地理渊源如何,东南亚人曾在中国南部定居。他们看来从公元前4世纪以来承受了来自东边越人的压力,随后又是西边西藏、缅甸人的压力。早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曾经在云南停留过。崩龙和佤人的居留地从云南南部一直延伸至今缅甸掸邦和兰那(即拉佤人―Lawa或鲁阿人―Lua),他们就是古代东南亚人的后代。”作者在这里说的东南亚人,就是盂高棉语民族的先民。

  美国人类学家凯耶斯也认为,“虽然这个理论(指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印度的理论一引者)还没有被人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完全驳倒,但是,考古学的证据已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东南亚地区主要是同中国有联系,而不是同印度有联系。”   国外一些史前史学者根据语言的分布和考古材料进行了研究后,也得出结论说,今天东南亚的诸民族,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南方迁去的,其中,操孟高棉语的族群是从华南带着农业文明一道,沿着中国南方的沿海地区进人今天的越南的北部,再从那里进入中南半岛腹地,后来,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再进入印度。当然,在迁徙的路上,他们也一路吸收了沿途的土著人及其文明。   许多中国的学者都赞同孟高棉语民族起源北方的观点,并认为,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同中国古代的一个被称为“濮”的族群有关。   中国的史籍很早就有了关于濮人的记载。按中国古籍记载,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今天越南的北部地区一带,古代曾经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而在“百越”的西支“骆越”(或雒越)的西面和西北面,即今中南半岛中西部和云、贵、川一带,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在云、贵、川一带,先秦至汉代活动着许多民族群体,其中有一支在中国古籍中被称做“濮”。与“越”后来被称为“百越”一样,“濮”后来有时也被称为“百濮”。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濮”和“越”就是同一个族群,“濮”和“越”只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名称。例如,江应糅先生在其《傣族史》一书中论述傣族的先民时就提到了“濮”,认为“古代的濮和越,百濮和百越,是一个族,在一些文献中记载的濮和越,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区别”。   主张“濮”就是“越”的学者的一个主要根据,就是认为在较早的文献中,讲到南方民族都不言“越”而只言“濮”。如《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有“庸、蜀、羌、雾、微、卢、彭、濮人”参加,因而认为在这八种人中有“濮”没有“越”,故“越”早期名称为“濮”。   “濮”究竟是不是“越”?看来还得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进行分析。   其实,这里所说的“濮”,并不包括分布在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商周时南部的国土称“南国”,亦称“南土”、“南邦”或“南乡”等等,有人根据《诗经周南召南》、《大雅江汉常武》、《小雅黍苗》等诗篇综述,认为“南国”的方位地域,“北起终南山,熊耳山、嵩山,南达长江北岸,东南至淮、汝,西南至巴山以东的鄂北,包括今陕南、豫南、鄂北之地,正在歧丰洛阳之南,所谓江、沱、汝、汉地区”。《国语周语上》云:“宣王既丧南国之师”。韦昭注:“南国,江汉之间也”。上述这些对南国地望的考证,都比较一致地指出它是指江汉之间。   汉贾捐之曾说:“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其南边并未越过江汉流域的“蛮荆”地界。在商周时代,“南国”的地域只包括楚、濮,而不包括东南地区和两广地区的“越”。当时“百越”并不属于商周王朝的方国,当然也就不会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因此,不能以“牧誓八国”中有濮人参加,就把当时尚未见于记载的越人也说成是濮人。后来,春秋时期,楚不断并吞与之相邻的江汉地区的一些小国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南方的一个大国。从后来南方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江汉地区的濮地被楚所并,一些濮人成了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另一些濮人溯江而上,迁到西南地区。而正是这个时期,越人势力在东南地区兴起,阻挡了楚国势力的南移。于是在南方出现了楚、濮、越三大民族角逐的局面。其中濮的势力较弱,逐步退居西南,越则同楚相抗衡,至战国时期才被楚灭。   可见,“百濮”和“百越”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各有其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   史载江汉的濮人地域,自被楚并后,一部分退居西南一带,所以史书上从未见过东南和两广地区有濮人活动的记载。《史记》、《汉书》明确把西南民族称为“西南夷”,江汉地区称为“楚”,而东南地区和两广地区则称为“越”,界限很清楚,这都是由于各民族自身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从这一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濮不能代替越,越也不能代替濮,濮、越是历史上形成的两个不同的族群。   虽然关于濮人的族属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濮”当中有一些是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例如,尤中先生在论述先秦时期“百濮”的情况时则认为:“先秦时期‘百濮’的问题比较复杂,其中包括了两个不同系统的部落群体。一个是属于百越系统的‘百濮’,尤其是分布在楚国西南部的那部分‘百濮’,全部是属于百越系统的;分布在滇国南部和西南部边境的,则既有属于百越系统的,也有属于孟高棉系统的部落群体。”并认为:“《史记司马相如传》所记录的公元前二世纪末分布在今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苞满’,就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孟高棉系统的部落群……。”即便按照尤中先生的这种解释,我们还是可以说,“濮”与“越”是不同的两个族群,至少,“濮”当中有一部分是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   当然,“濮”和“越”都可能源自更早的南方蒙古人种,即南下的蒙古人种和当时分布在中国南方的黑色人种最初融合后形成的亚种。但是从体质特征来看,属于孟高棉语的“濮”比“越”更古老,大概更接近“原始马来人”。而“越”则更多地是与“续至马来人”即比较晚近形成的一个亚种有关,其体质特征表现出来的蒙古人种特征比孟高棉语民族的要更为明显一些。由于“濮”更接近“原始马来人”,其语言也相近,故有学者把南岛语和孟高棉语列为一系,统称为“南方语系”(TheAustricfamilyoflanguages)。艾地在谈到印度尼西亚民族的来源时也顺带谈到:“‘孟一高棉人’并不是后印度(指东南亚一引者)的原居民,他们是来自中国云南的移民,当还在云南的时候,他们是属于‘奥斯特利亚人’(南方人)”。这里的南方人,其实就是与“原始马来人”非常相近的早期孟高棉语民族。   如果说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濮人与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有渊源关系的话,那么,孟高棉语民族的发源地一定就在这一带广大区域内,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   但是,应当说清楚的一点是,当中国史籍有了关于濮人的记载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早已经迁到了中南半岛去了。孟高棉语民族是什么时候从中国向中南半岛迁徙的呢?一些苏联学者在对中南半岛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研究后认为,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是在公元前年代末从中国西南地区南迁进入中南半岛的。   尤中先生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孟高棉系统的部落群,是没有向中印半岛南迁而仍然留在云南境内的部分。大部分孟高棉的部落,已经在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迁入中印半岛去了。”   还有学者认为,根据考古发掘的证据,到公元前年时,中南半岛的呵叻高原、湄公河三角洲和洞里萨湖一带,都已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农业文明,其中一些可能就是高棉人祖先的文明。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表述这个群体演化及其与古代濮人的关系的历史:在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向中南半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当中的高棉人这一支很早就发展到了他们今天分布是区域,并一度发展成了雄据中南半岛的势力;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孟人一支,虽然也一度在中南半岛西部建立了他们的国家,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后来却被缅人和泰人征服和同化,现在,只有缅甸南部丹那沙林和泰国中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未被同化的孟人,成了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   而这个族群中的其他支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则继续留在了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这个群体就是后来在中国的古籍中被称为“濮”的那一部分人,他们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仍然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   所谓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是指除了今天分布在南方的高棉人和孟人以外的分布在中南半岛北部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说孟高棉语族语言的民族或他们的支系,如分布在今天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偏北的山区以及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境内的克木人和在中南半岛中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即今天泰国的北部和缅甸的北部地区以及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境内的佤族-拉佤人、崩龙-德昂族和布朗族等属于盂高棉与民族中“佤-崩龙语支”的诸多民族及其支系和分布在印度东北部与中南半岛接壤的一带地区乃至更西的一些地区的这个群体中的另外一些民族或支系。

  孟高棉语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是在什么时候发展到印度去的?目前还无法知晓。卢斯通过对孟高棉语的分析后认为,在孟高棉语民族的各个支系中,高棉人和孟人以及分布在今天印度的卡西人和蒙达人等属于孟高棉语民族的西支进入当地的时间比较早,而北部支系即佤-崩龙语支的先民则是在红河三角洲一带与高棉人和孟人的先民分离以后,从那里沿红河而上进入云南,在云南受到藏缅语民族的影响,在较晚的时候才又从云南进入中南半岛缅北地区,所以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分布状况。他们的语言“打断”了东西边高棉语和孟语中使用的一些词汇的连续性证明了这一点。   孟高棉语民族是不是起源于红河三角洲以及北方孟高棉语民族到底是不是像卢斯很具体地描述的那样就是从红河三角洲进入云南再进入中南半岛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从卢斯对这个群体的语言的分析和中国古籍中对古代濮人活动的零星记载所反映的古代整个孟高棉语民族的迁徙发展情况来看,今天孟高棉语民族中分布在偏北地区的群体确实是后来在中国云南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形成的。或者说,只有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中的这一部分人才是从中国古书上后来提到的濮人群体中直接演化而来的。   关于分布与中国西南和今天中南半岛交界一带地区的濮人的记载,最早的当为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南中志》在记载“哀牢”的情况时说:“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瞻耳种,闽濮、鸠僚,其渠帅皆日王。……(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僚、越、裸濮、身毒之民……”。   唐朝时期,居住在永昌地区的各族,族称纷繁,有“望”、“望苴子”、“望外喻”、“朴子蛮”、“木棉濮”、“赤口濮”、“黑焚濮”、“黑齿”、“金齿”、“银齿”、“绣脚”、“绣面”、“雕题”、“寻传”、“么些”、“穿鼻”、“裸形”、“长鬃”、“栋锋”等等。学者们多认为,这些民族当中,“望”、“望苴子”、“望外喻”、“朴子蛮”、“木棉濮”、“赤口濮”、“黑焚濮”等等,或者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便是从早期分布在这一带地区的濮人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今天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的前身。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所谓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及其支系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以后由这些濮人中逐渐分化演变而形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