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汝辰
百越民族是亚洲南部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壮、侗、布依、仫佬、毛南、黎7个民族和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高栏6个民族,可以视为壮侗民族;而中国的傣族,老挝的佬、普泰、泐、润、央、赛克,泰国的泰族(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也有泰族)、佬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为傣泰民族。以上这众多的民族,共约万人,分布在8个国家,他们都是同源异流民族,与古代百越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
对于“越”的得名,较常见的说法是“越”源于“钺”(或写作“戊”),是一种扁平穿孔石斧,开始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逐渐演变成很薄的象征权力的礼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李锦芳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至今越族后裔壮侗语民族的语言中将斧子、板锄(源于钺)读为“kwan”“kwak”,与“越”字汉语古音接近。但对于“百越”是对“越”多个支系的泛称这一说法,李锦芳认为是望文生义。他说,其实“百”是中心词“越”的词头,越音“bak”,是“把”的意思,“百越”即“把斧”。张崇根则提出,“越”的得名除了和生产工具有关以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这个民族本身称“人”为“wut”或“wat”“wet”,华夏族便根据这个音而称他们为“越”。他表示:“总之,‘越’是他称,不是自称。”
这从语言学上可以找到证据,即以百越为主体发展而来的民族主要是壮侗语族和苗瑶各民族,壮侗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广西、云南、广东)、布依语(贵州)、傣语(云南)、侗语(湖南、贵州、广西)、水语(贵州)、仫佬语(广西)、毛南语(广西)、黎语(海南岛)、泰语(泰国)、老挝语和掸语(缅甸东北部)、黑泰、白泰、侬语、岱语、土语(均在越南北部)、阿含语(印度阿萨姆邦,已消亡)等。
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又将壮侗语族称为“侗台语族”,并划分为两个语支、五个语群,即台语支分为北部语群(壮语北部方言、布依语和分布在泰国北部的石语)、中部语群(壮语南部方言、越南东北部的侬岱语等)、西南语群(泰语、老挝语、掸语、阿含语、越南西北部的黑泰白泰红泰语、云南傣语),侗水语支分为侗语群(侗语、仫佬语)、水语群(水语、毛南语)。苗瑶语族的语言分苗、瑶两个语支。苗语支包括苗语和一部分瑶族说的布努语。瑶语支只有大部分瑶族说的勉语。居住在中国广东省增城、博罗等县的畲族(约人)所说的畲语也属此语族。
从语言学家的结论中可以看到,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的众多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共性是巨大的,同样表明了这些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
根据史籍记载,山东一带曾是三苗的居地。三苗是现代苗、瑶、畲、越语范畴,苗族的先民。苗、瑶、畲族信仰槃瓠图腾,在山东博兴县东南有古国蒲姑,又作薄姑、亳姑,正为“槃瓠”的对音。后三苗首领蚩尤被来自北方的黄帝族战败,三苗才逐渐南迁,其中一部分演变为古越族。现代苗语也以q35表示人、姓氏、民族。如q35le33田姓、q35o35苗族、q35ta35。古代继三苗而起的九黎,当为苗语q35ei31的音译,意为山上人。古越语的ko应与苗语q35有关。
百越的活动范围自春秋至秦汉,东至今山东南部,西至今云南、中印半岛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为了争霸中原,迁都至琅琊(今山东南部)并灭掉了周边几个小国。秦汉时今云南、中印半岛北部有滇越国。三国时东部越族或同化于汉族或避居山野,被称为“山越”,至唐宋则完全湮没于汉民族大阵营了。
西部越族汉代以后发展成俚僚等族体,渐而衍化成今之壮侗语族诸民族,包括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仡佬、泰、老挝、掸等中外民族,也可能包括越南族(京人)。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多,百越研究难度较大,百越地名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