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花样漳州·约会春天’中外媒体采风行”在一片依依不舍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漳州清新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质的服务与体验赢得了中外宾客纷纷点赞。不少媒体记者在活动结束后,都纷纷表示回去将认真做好报道,让广大读者了解漳州、感受漳州、爱上漳州。
龙海埭美古村落,农民画吸引媒体朋友驻足。记者张旭摄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党委常委
——韩世峰:
漳州旅游文化资源值得深挖
几日来,我对漳州形成四点印象:一是风景优美,地质火山、十里蓝山、香蕉海,都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二是空气洁净,天很蓝,负氧离子含量很高。三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漳州古城、南靖土楼及云水谣六百多岁的榕树都让我忍不住啧啧称奇。四是漳州人杰地灵,林语堂、许地山、杨骚等人才辈出。所以,漳州旅游文化资源值得深挖,围绕风景、生态、历史、人文进一步开掘。
关于漳州的海外传播,我认为,可以聚焦漳州的某一个突出特点构建“城市形象”,譬如突出水仙花或土楼等等,通过有效的形式、渠道及载体,面向海外来宣传和塑造,这将十分有益于漳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在这方面,我们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很愿意为漳州提供助力,与漳州开展深度合作,利用我们在海外的资源、平台等优势,进一步提升漳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使漳州成为中外游客必点的城市新地标。
《巴基斯坦独立新闻》文字记者
——MuhammadMajidKhan
将以文字“表白”漳州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漳州,漳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漳州风景美,香蕉海、白塘湾、漳州(牛头山)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等美景都让我兴奋不已。漳州美食美,物产丰富,食材新鲜,尤其是香蕉、橘子等水果非常美味。
此次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南靖土楼。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土楼群,土楼依山而建,特别是“四菜一汤”,方楼居中,其余4座圆楼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座土楼都有它的特点,每一座土楼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座土楼都值得慢慢逛。
在我看来,中外媒体采风行活动十分有意义。一座城市的美,需要用镜头记录,也需要用文字来描绘,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良好的交流平台。回去后,我将以文字表白漳州,写一组稿子,向广大读者展现漳州的美丽,讲述漳州的故事,让国际友人知晓漳州,过来看看。
法新社摄影记者
——DanSandoval
古琴是我来漳觅得的第一位“知音”
漳州风景优美,城市安静宜居,特别是微风轻轻拂过时,会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去发现生活、享受生活。
我特别喜欢音乐,平时休闲时会弹吉他和钢琴。古琴虽与吉他、钢琴有所不同,但古风味浓郁,弦歌余音绕梁,很是特别,我也很喜欢。古琴是我在漳州觅得的第一位“知音”。琴师现场弹唱表演让我们几个第一次观看古琴表演的外国媒体记者赞不绝口、兴奋不已,大家手中的相机都久久不舍得放下。听着幽幽琴音,就像是接受一次新的文化熏陶,时间似乎也在这低吟浅唱中慢下来,让人充分感受到漳州文化旅游的魅力与特色。漳州正是拥有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四方宾朋,希望下次有机会把漳州走透,再次感受黄金海岸、青山碧水、乡村田园、养生温泉、闽南文化的魅力。
《高棉日报》文字记者
——陈文
希望在柬埔寨看到漳州布袋木偶戏
作为海外媒体记者,多年来,我也走了许多国内外城市,漳州的确与众不同。这是一座有“颜值”、有温度的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仿佛在一幅山水画中行进。在采风活动中,我注意到,漳州的道路十分干净整洁,沿街停放的车辆也整齐有序,足可见漳州在城市管理上的重视与努力。
在南湖文化生态园表演的漳州布袋木偶戏最令我印象深刻。现在一想起来,耳畔还能回响起“咚咚咚”的民俗音乐,那旋律震撼着大脑的每个细胞。布袋木偶戏是非常优秀的地方剧种,此行也感受到漳州在保护、传承、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得极好。相比于山水,文化更能吸引人,希望布袋木偶戏一路演下去,若是能传播到柬埔寨,让柬埔寨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如此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一起感受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独特魅力,那就更好了。
⊙闽南日报记者廖瑜婷本网记者王心如文/图
漳州新闻网
本期编辑
徐世庆值班主任
黄远林值班总编
赖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