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
他的鼓店开了90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中式大鼓都是他做的。
他是王锡坤,台湾制鼓大师,响仁和鼓的传人。
20岁以前,王锡坤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与制鼓有关的事情。虽然生在制鼓世家,而父亲却认为王锡坤身体瘦弱,不适合制鼓,因此一直让他安心读书。
或许制鼓是王锡坤的宿命。20岁时,父亲突然离世,茫然失措的王锡坤考虑是否该继承父业,这时,店里面一位老师傅的话让王锡坤下定决心要学习制鼓。老师傅对王锡坤说:“你没有这个能耐”。这句话让王锡坤觉得备受侮辱。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差距。从未学过制鼓的王锡坤一切从零开始。“小时候看到爸爸烫牛皮觉得很简单,只要煮个开水把牛皮放下去,一下子就好了。我如法炮制,结果却煮到熟掉。问题就在于,看的时候大概知道要煮多久,却不知道温度应该是多少。”经过无数次摸索,王锡坤终于掌握烫牛皮的最佳温度是85℃,这样才能顺利将表皮和毛一并去除。
响仁和的鼓是纯手工制作,鼓桶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去养,而鼓皮的制作程序也颇为复杂,从烫牛皮、削牛皮到晒皮、绷鼓。一只好的鼓诞生出来需要10年时间。
响仁和鼓有一个特色就是踩踏鼓面。当鼓绷好之后,制鼓的人需要光脚去踩踏。王锡坤说,外人以为他是在跳舞,实际这比跳舞累多了。一跳就是几个小时,全身大汗淋漓。
依靠身体力量的踩踏会让鼓面有张力。不同地区,因为湿度、温度和使用场景不一样,鼓面的松紧至关重要。在鼓面上跳舞能决定鼓面的张力,让敲击的声音呈现最佳状态。
中式鼓没有调音器,响仁和鼓调音唯一能依赖的就是王锡坤的耳朵。每到测试鼓音的时候,王锡坤总是拿一只小锤,一声声敲打鼓身,发号施令,调整鼓面紧绷程度。直到闭眼听着厚实的鼓声回荡,他才坚定地说“好”,一锤定音。
制鼓是一门需要耐心、毅力和体力的手艺。从20岁接棒响仁和到如今成为制鼓大师,王锡坤经历了响仁和最艰难的日子,也经历了他自己人生的艰难时刻。虽然没有父亲亲自指导,王锡坤却传承了父亲的制鼓态度。制鼓30年,王锡坤只求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父亲,无愧于买他鼓的人。
制鼓30年,王锡坤说自己没有办法在当下分辨两只鼓孰好孰坏。他认为,真正好的鼓哪怕历经30年仍然结实耐用,声音浑厚。好的鼓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
今晚22:00《了不起的匠人》,一起来看响仁和鼓,一只好鼓的诞生。
他,是日本一位和服染色师,为了寻找一种艳丽的红色,他来到柬埔寨,从此背井离乡40年。40年,他最终没有找到心目中的红,然而他却在异国的战火中开荒辟林,打造了森林村,让备受战争之苦的人找到居所,让柬埔寨将被摧毁的黄蚕技艺得以延续。许多人称他是“柬埔寨辛德勒”,他的名字叫森本喜久男。
时间回溯到几十年前,当时森本是日本一位和服染色研究员。在一次泰国的旅行中,他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小片红色的古丝绸展品,这块丝绸非常漂亮,让森本印象深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0年后,森本造访柬埔寨安隆汶,竟然再次见到这样的古丝绸。这次他得知,这是柬埔寨的一种传统织品,由黄蚕丝制成。回到日本后,森本决定要再去柬埔寨,弄清它的来历。森本自己也不知道,他一行竟然是40年。
到达柬埔寨时,森本面对的是一个历经战火摧毁的世界。这里大片森林被焚烧,这正是柬埔寨黄蚕技艺被重创的根源。黄蚕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毁灭,想要重新恢复失落的黄蚕纺织技艺,森本需要一片森林以及以此为生的人。在探访了36个村落都一无所获后,森本决心自己建造村庄。
没有地图,没有向导,森本带着十几个纺织女工从金边骑着摩托车夜行7个小时来到暹粒,在这片远离市区的荒地里,建屋、造林、养蚕、纺织。
17年过去,当时的荒地如今已绿树成荫,成为森林村,供位女工工作和30个家庭休养生息。
在柬埔寨,依靠现代化技术,黄蚕养殖47天就能成茧。然而在森林村,森本和女工们却相信只有自然生长的蚕丝才更有生命力。为了让织工们专心工作,他筹建农场让织工家庭自给自足。森本希望森林村的母亲们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工作,因为这样可以让她们带着幸福感,做出感情更加饱满的纺织品,同时在不经意间将手艺传递给更加年轻的下一代。
森本认为,只要对自然充满敬畏,柬埔寨人就能从中获得重生,曾经失落在战火中的手艺就能再次找回来。
异国他乡40载,森本终于知道当时的那一抹红色,它的来源叫紫胶虫。然而紫胶虫已经消失,再也找不回来。曾经年轻的森本也已到暮年。接受采访时,森本已经78岁,罹患癌症多年,每日与病痛斗争,言谈间却充满欢笑。年3月,森本在森林村的小木屋中去世,而他一生为之追寻的黄蚕纺织技艺仍在继续。
今晚22:00,《了不起的匠人》,一起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