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海洋贸易自古以来便是一种国与国之间进行货物运输与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海上贸易通道之一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到了17世纪,迎来大航海时代,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来的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海上丝绸之路随之发生了变迁。
位于南中国海的越南会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亚海洋贸易的重要港口,在“海丝”航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越南濒临南中国海,狭长的国土因山脉分隔形成地理区域阻隔;水量丰沛的河流多呈东西走向,独立流入南海,河口地区形成许多优良的深水海港。
中部沿海地区为热带海洋性气候,每年从北方刮来的秋季季风和从东南刮来的春季季风交替掠过这一海域,为过往商旅季节性商贸活动提供航运动力,沿海港口成为规模不等的物资补给点、商品集散和海运中转港。
会安,地处越南的中部,距离重要港口岘港30公里处的海边,在古代是占婆国的对外贸易港口,称为“大占海口”。早在17世纪,它便与马六甲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也是越南最早的华埠。
一、会安与东亚海洋贸易
濒临南中国海的越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狭长的国土分布形式使得其与华南地区隔海相望、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一衣带水,经济交往等各种联系十分紧密。而其中的会安,作为越南的重要港口之一,其自开埠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国商人与中南半岛贸易的跳板和平台。
明朝洪武初年,为了应对日本倭寇的长期活动,明朝政府实施了十分严格的海禁政策,不仅禁止日本商人进入中国,同时也禁止中国商人前往日本经商,这样一来,会安便逐渐成为中日民间交往与走私的一个中转港。
16世纪末至年代,日本实施“朱印船”制度,日本“朱印船”前往贸易的地区包括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暹罗、广南(交趾)、吕宋、柬埔寨,东京(河内)、太泥(北大年)等。除个别年份外,广南大多数年份有1-6艘唐船往来长崎,数量居东南亚各港前列。
-年,东京、广南、占城、柬埔寨驶抵长崎的唐船有艘,其中广南船、暹罗船最多,各有64艘。从上述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会安唐船在长崎贸易中占有显要地位。
除此之外,会安与暹罗、河仙、马六甲、巴达维亚等地区也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到了清朝时期,清政府采取海禁措施,但并未完全中断与越南的贸易活动,会安便是中国商船经常到访的城市之一,随着东亚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商人渐渐占据了会安贸易的主导地位。
会安成为越南最早的华埠,从17世纪时起,不少从商的华人到此落地生根,几百年来华人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华人社区。
二、会安海上贸易制度
由于地处东南亚热带地区,会安的贸易活动往往受到季风的影响。会安主要存在东北风和东南风两个季节,因此贸易交往也大多集中在这两个季节。
每年的新年期间是东北季风,中国和日本的商人便利用这一时期,开始为期7个月的交易季节,这也被称之为“长期集市”或“交易会”。
在17、18世纪,会安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集散地。这里的商品种类极其丰富,有五色纱缎、棉缎、布匹、百味药材、金、银、纸、线、香油、各色纸料、金银线、各色丝线、各色颜料、各色衣服、鞋、襪、玻璃镜、纸片、笔墨、针纽、各样台椅、各项纱抄、各样锡铜、各样瓷器、瓦器。这里的食物种类更是不胜枚举,有芙叶、柑、橙、梨、枣、柿饼、灰麵、米丙食、鹹榄、头菜、緘油、姜、酱、酱腐豆、金针、茶、木耳、香信之类。
清化、奠盘、归仁、广义、平康、芽庄等地所出产品,通过水陆两路运到会安,再由这里转销国外市场。来自中国的丝织品、陶瓷是会安贸易的大宗。
海上贸易活动在这里是如此的繁荣,为了更好地管理交易活动,稳固会安作为海上贸易重要的港口地位,当时的阮氏政权设置“艚司”或“艚部”,以此来作为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根据《大南寔録》记载:“国初,商舶税以顺化、广南海疆延亘,诸国来商者多,设该、知官以征其税。”
根据黎贵惇《抚边杂録》记载,艚司长官为该艚、知艚,各一员;该簿艚、该府艚、记录艚、守艚各二员,该房六人,令史三十人,仝锐兵五十名,艚兵四队七十名,及通事七名。
除了设置官方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阮氏政权同时也制订了相关的贸易管理规则《艚务例》,该规则的目的主要是对国外商舶按船籍征税,包括“到税”即进口税、“回税”即出口税。
会安贸易关税“到税”高于“回税”,税额最高是西洋船,其次为玛羔(澳门)船和日本船,中国上海(浙江)船、广东(广府)船又次之,中国福建船税额与暹罗船、吕宋船相等,河仙船、山都客船最低。
三、会安海上贸易中心地位衰落
事物的发展都有着由盛转衰的规律,作为曾经的海上贸易重要港口的会安也不例外。从开埠逐渐发展到繁重的中心地位,会安经历了一百余年。
进入十八世纪末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一些河流淤塞,航行条件退化,一些西洋大船难于进出港区,因而只能逐步转移到其他港口,会安贸易也因此而渐趋衰退。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越南内部的政治环境也是导致会安海上贸易中心地位衰落的因素之一。
阮氏西山军兴起,战火燃遍全越,会安也受到破坏。西山阮氏政权规定西洋商船停泊到会安北面的海港沱囊(岘港)茶山澳,会安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从而直接导致会安外贸中心地位的失落。
阮朝统一后,致力于拓土南疆,下柬埔寨地区逐渐纳入版图。原来比较落后但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湄公河下游地区在越人、华人、高棉人、占人、马来人开发下成为富庶的农耕区,各国商人在越南活动的重心,也从会安等港口转移到南部沿海嘉定、迪石、河仙等海港。
越来越多的“清人”“清商”进驻湄公河三角洲,使得会安最终失去对外贸易中心地位。
尽管作为曾经的“海丝”航路上的重要港口城市的繁荣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会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仍然在东亚的商品交易活动中继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仍然是越南中部的一个商业城市。
现如今的越南会安,有着众多的华人会馆,有中华会馆、潮州会馆、福建会馆、广肇会馆、琼府会馆,还有关帝庙、佛寺、各姓宗祠等,会馆建筑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保持着传统的中华建筑风貌。
在会安,其建筑风格较为多样,主要有中式、日式的房屋建筑,这些建筑基本上保存完整,未遭受过战火或人为的破坏。这些保存完后的建筑物是中、日、越三个国家不同文化和谐交融的生动体现。
街道的布局、建筑的式样,既展现了中华建筑的古朴和优雅,又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审美观和生活情趣。游客在这里既能欣赏到古老的文化传统,又能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气息。
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以及优美的自然风景,使得现如今的会安成为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继续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