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万国拜冕旒中华宗藩体系崩溃史东南亚

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387999.html
                            

江隐龙

缅甸篇:中南半岛的西霸主

朱元璋钦定的“不征之国”中包含着大量的东南亚国家,除了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地区性大国外,还包括诸如苏门答刺、爪洼、湓亨、三弗齐等蕞尔小国,但在这一系列的国家名单中却并没有缅甸。尽管如此,在历数中原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藩属国时,却无法绕开这个濒临印度洋却更接近中华文化圈的国家。

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建立于大中三年(年)蒲甘王国,当时的中原王朝唐朝已经进入极度的衰落。据赵汝适《诸蕃志》所载,蒲甘王国于景德元年(年)首次遣使至北宋朝贡,而此时也恰好处于北宋王朝赢得澶州之战、准备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夕。历史在此似乎有意埋下了一个伏笔:缅甸与中原王朝宗藩关系建立的同时,中原王朝正因为羸弱的军事力量而与另一个强国签约了和约,而这相似的一幕将在近千年之后的岁月里再次上演。

蒲甘王国自立国后一直战火不断,而此时的中原也长时间处于巨大的分割状态。淳祐十二年(年),忽必烈远征大理将领土推进至蒲甘王国北境,并多次遣使招降蒲甘国王,后者非旦不予理会,反而二次扣押了蒙古来使,蒙古缅甸由此交恶。至元二十年(年),已经吞并南宋的元朝大举攻伐蒲甘王国,蒲甘王国一触即溃。元朝将缅甸北方的大部分领土置于新成立的缅中行省治理之下,同时又将蒲甘国王封为缅王,准许其朝贡——此后的六十年间,缅王前后遗使至大都十五次,与中原王朝半内附半藩属的关系亦由此确立。

不过自蒲甘王国被元朝铁骑击溃之后,缅甸便再一次陷入了分裂,各土邦彼此长达二个多世纪的攻伐导致缅甸在相当漫长的时期中均未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元明易代后,朱元璋在云南外围设立了六大宣慰司,其中孟养、木邦、缅甸、八百四宣慰司在全盛时期几乎囊括了缅甸全境。虽然明廷一向对缅甸秉持着“外夷之治与内地殊异,非徒赖以抚安,而实资以控制”的方略,但缅甸也由此在形式上完成了从藩属向内臣的的转变。

不过缅甸毕竟距中原路途遥远难以控制,明廷的羁縻态度也助长了缅甸的独立倾向。直到万历年间,缅甸东吁渐渐兴起,这一曾在洪熙元年(年)和宣德五年(年)两度来中原朝贡的小国不再甘当明朝的藩属,在通过战争实现缅甸历史的第二次统一之后,进一步将兵锋直指云南,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明缅战争。此时的明朝无法与昔日的元朝相比,最终在收复云南后承认了东吁王朝。此后明朝国势江河日下,直到南明永历帝在国破后竟逃亡至东吁,这一番宗藩体系也便无人提起了。

东吁王朝

明清易代之后,缅甸与中原王朝基本断绝了官方来往,直到乾隆二十七年(年)爆发的清缅战争撕开了这一片宁静。乾隆十七年(年),缅族领袖雍籍牙建立贡榜王朝,并迅速统一了几乎缅甸全境。这一时期是缅甸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贡榜王朝四处用兵,甚至一度攻克了暹罗首都。最后,称霸整个东南亚的贡榜王朝最终向清帝国发动的进攻,开始了对中原王朝的北伐。

贡榜王朝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容小觑,在强劲的兵锋下屡挫清军,前后三任云贵总督皆因征缅战争自杀,清廷一时人心惶惶,当时参赞大臣舒赫德在实地考察后亦提出征缅有办马、办粮、行军、转运、适应“五难”,认为不宜再战。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任命傅恒率兵南征,清缅战局由此升级。

贡榜王朝的军力未必强于清军,但的确占了天时地利。清军主力多为出身于北方的满洲兵,入缅后纷纷染上瘴疠,一时间病死者竟远远多于战死者,最终导致四次对贡榜的进攻尽数被击退。不过贡榜王朝也由此元气大伤,一度征服的暹罗也趁机独立,于是贡榜王最终在前线将领私自停战的情况下向清帝国奉表纳贡。这一年是乾隆五十三年(年),缅甸贡榜王朝在胜而无益的情况下主动成为清帝国的藩属国,成为清帝国宗藩体系中的一员。

只是历史已经没有留给贡榜王朝多少时间了。三十余年后,已经征服了半个地球的大不列颠军队踏上了贡榜的领土,开始了对缅甸的蚕食。光绪元年(年),贡榜王朝最后一次向清廷进贡,十年之后,整个缅甸被英国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清帝国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在实质上已经结束。

光绪十二年(公元年),英国与清帝国于北京签订《缅甸条款》,第一条规定“因缅甸每届十年,向有派员呈进方物成例,英国允由缅甸最大之大臣,每届十年派员循例举行,其所派之人应选缅甸国人”,表面上承认了缅甸向清廷“十年一贡”的惯例。当然,英国从未履行这一义务,清帝国与缅甸的宗藩关系由此成为一条不可能实现纸面权利,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暹罗篇:英法殖民地的夹缝

相比于与中原王朝战事频繁的缅甸,暹罗自元朝之后便保持着向中原王朝朝贡的传统,由此也跻身于朱元璋钦定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中。

泰国直到13世纪初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后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国家,在此之前泰人常年处于邻国的统治之中,并没有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素可泰王朝独立时南宋已经摇摇欲坠,随后元朝统一中原,自至元二十九年(年)到至治三年(年)之间,素可泰王朝向元朝通使达十二次,不过此时并没有其向元朝请封称藩的记载。

元贞三年(年)周达观奉命随元使赴真腊访问后写成《真腊风土记》,其中将素可泰王朝称为暹罗。其实这里的“暹罗”二字还要拆开来阐述:“暹”是指暹国,即素可泰王朝;而“罗”则是暹国以南的罗斛国,后者于至正九年征服了前者,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大城王朝。在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中,暹国与罗斛国的确是分开记录的,而两国的合并,自然也成了后世“暹罗”之谓的渊源。

而中原王朝对暹罗的册封,也正始于大城王朝。洪武十年(年),大城王朝入朝请封,朱元璋遂合暹、罗斛二国之名封大城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之名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圈中各国对其的称呼。不过,暹罗人一直自称为“泰”,直到曼谷王朝时期出于国际交往的便利才正式以暹罗为国号,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暹罗作为中原王朝宗藩体系中的一员,相对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

比较有戏剧性的是泰国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这一王朝的开创者竟是原籍广东澄海的华裔郑信。郑信本为大城王朝的将领,在反抗缅甸贡榜王朝侵略的战争中黄袍加身,另立新朝。郑信领导下的暹罗军队南征北战,在与贡榜、安南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峰,一时成为中南半岛的霸主,东南亚的政治格局在18世纪末期再一次被改写。

暹罗

相对于刚刚结束了与清朝十余年战争才无奈向清帝国称藩的贡榜王朝,郑信所建立的吞武里王朝与中原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乾隆三十三年(年),刚刚执政的郑信便呈书清廷,希望接替大城国王由清帝册封其为暹罗国王。乾隆皇帝认为其夺国不正,不予认可,并回了一封措词严厉的饬文。三年后,郑信趁清缅战事正酣时命人解送一批缅甸俘虏进献北京,并再次请封,几经投诚之下清廷终于承认郑信为暹罗国王,吞武里王朝由此再次被纳入到中原王朝的宗藩体系中。

无论从军政还是外交来看,吞武里王朝都是一个极为辉煌的朝代,不过它同时也是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吞武里王朝的兴盛源于郑信这一“卡里斯玛型”君主,而一旦这一君主出现拥护危机,政权也势必随之紊乱。乾隆四十七年(年),政变出身的郑信同样因政变而被迫退位,随即被新登基的拉玛一世处死。出于郑信的前车之鉴,拉玛一世在向清朝入贡请封时自称郑信之子郑华,很快受封为暹罗国王——清朝与暹罗的宗藩体系就在这一次弥天大谎中平稳过渡了。

拉玛一世登基后立刻将首都适往曼谷,其开创的王朝也因此被称为曼谷王朝。泰国由此未再出现王朝更迭,其与清帝国的宗藩关系也由此稳定下来,直到欧洲列强的入侵。

依托于郑信打下的江山,曼谷王朝的疆域颇广,包括了掸邦、老挝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区,直接与清帝国接壤。然而该来得终究会来。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的侵略军逐渐染指印度及印度支那,曼谷王朝陷入腹背受敌的境遇,国家主权危在旦夕。

咸丰三年(年),曼谷王朝派至清帝国的朝贡使在回国途中受到英国驻香港总督鲍林的接见,后者令其回国后奏请暹罗国王不再向清帝国朝贡;两年之后,又是这位鲍林率军舰与暹罗国王拉玛四世签订城下之盟《鲍林条约》,将暹罗逼上了半殖民地的道理。与此同时,法国人的入侵也马不停蹄,开始蚕食暹罗领土。

同治八年(年),出于安全考虑,暹罗国王请求改变朝贡路线而未获批准,由此咸丰三年的朝贡使团便成为暹罗历史上最后一批朝贡使团。至20世纪初,暹罗逐渐割让北部与东部几乎一半的领土,与清帝国也不再接壤,朝贡之事由此再无恢复的可能与必要。

《真腊风土记》

东南亚诸国:旧时代的残破句号

在朱元璋钦定的“不征之国”中,位于东南亚地区的除了越南、暹罗之外还能列出一长串:真腊、占城、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而到了清朝中期,东南亚地区的宗藩体系虽然日趋稳定,但藩属国的数量却有所减少。这一现象既源于东南亚诸国之间的吞并战争,也源于东南亚在中华文化圈影响下所形成的次一级国际关系。

不同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最终未能孕育出大一统的帝国反而形成了小国林立的局面。因为国家数量众多、势力盘根错节,所以东南亚诸国也得以在北方中原王朝主导的宗藩体系下形成次一级的国际关系。

东南亚历史上最强三大势力分别是越南阮朝、缅甸贡榜王朝以及暹罗曼谷王朝,其中越南、缅甸均与中原王朝爆发过漫长的战争,越南更是时常以“小中华”自居,长期傲视其它东南亚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弱于这“东南亚三强”的其它小国摇摆于“大中华”与“小中华”之间也便不足为奇了。

在些不妨先历数这些“不征之国”的朝贡史。真腊原为扶南的属国,后反灭扶南,自隋朝开始便屡向中原王朝朝贡,直到永乐年间尚有真腊国王参列婆匹牙派遣使团朝贡的记录。不过很快真腊便被“东南亚三强”之一的暹罗灭亡了——宣德五年(年),暹罗大军西进,真腊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灭,唯给后人留下了雄伟壮观的吴哥窟。

占城源于林邑国,其创始人本为东汉的下层官吏,以兵变立国。占城最繁荣时中原正处于唐朝的统治之下,而至两宋时期占城已渐于衰微,屡屡受到如越南、真腊的侵略,并由此开始了同时向中原王朝及越南进贡的历史。嘉庆七年(年),占城最终灭于越南阮朝,对中原王朝的朝贡自然由此断绝。

除去真腊与占城,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尚有大量小国,事实上真腊与占城在这些小国中已经算是较强的势力,如此两国尚不能在战争中独善其身,就更不用提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弱国了。中原王朝虽然强大,但其权力行至中南半岛已经是强弩之末,明越战争、清缅战争中中原王朝均不是胜利的一方,尤其可以看出东南亚的国际关系的重心并不在遥远的北方。

然而东南亚内部同样没有孕育出一个拥有绝对力量的地区性大国,纵然是自称“小中华”的越南,在很多情况下也未能能征服暹罗甚至更靠西方的缅甸,更何况南方的南洋群岛偶尔也会诞生出诸如满者伯夷帝国这样的强大势力,于是东南亚地区的霸主,也就是东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主导者便一直处于变动中,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中心体系,这一体系被美国学者沃尔特斯命名为曼陀罗体系。

古代东南亚

曼陀罗体系从属于中原王朝的宗藩体系之下,对于最弱小的国家来说,强而遥远的中原王朝与较而接近的东南亚强国均不能得罪,于是自然形成了双重甚至多重的朝贡关系。而历代中原王朝又常常将朝贡视为给予化外之国的权利而非义务,这一倾向自然导致了东南亚藩属国的变幻无常。

除以上诸中南半岛国家外,苏门答剌、爪洼、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诸国均位于南洋群岛。这一片群岛还有另外两个预示其殖民命运称呼:“东印度群岛”或是“香料群岛”。16世纪以降,以葡萄牙帝国为先行者的欧洲诸殖民强国纷纷入侵,南洋群岛上的传统国家纷纷灭亡,逐渐沦为西班牙、英国、荷兰、葡萄牙诸国的殖民地。当然,这一过程并没有字面上所描述的那么简单,然而大航海时代以降的殖民过程的确在此进行得非常彻底。这里唯一要提一笔的是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的前身其实是一家华人开的公司,名为兰芳公司。虽然名为公司,但兰芳公司体制严密,其中不乏团练与佣兵,在乱世中的南洋群岛很快占据了一席之地。乾隆四十二年(年),罗芳伯正式成立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并立即向清朝称臣,同时派员前往北京朝贡,不过其进贡时所用的名号依然是“兰芳公司”而非“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由此可知,兰芳共和国对清朝的进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藩关系,而更近似于民间的“殖民扩张”。不过连欲举国内附的苏禄国都看不上眼的清帝国又怎会利用好兰芳共和国的基业,再加上清朝国势日渐倾颓,兰芳共和国也便成了清朝历史上惊鸿一瞥,最终没了踪迹。

光绪十年(年),兰芳共和国遭荷兰入侵,余部逃入苏门答腊,名存实亡。清朝灭亡后的第二年,荷兰正式宣布吞并兰芳共和国,由此东南亚无论是宗藩体系也好,曼陀罗体系也罢,最终都归于殖民统治下条约体系,为一个时代划了上残破的句号。

只可惜清帝国终于沦亡了,唯有历史的车轮依然不停向前转动。只是维系人类和平的从来不是条约,而是条约背后的力量吧。

兰芳共和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