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年9月1日陈序经出生于当时广东省海南岛文昌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其父陈继美幼年家贫,在新加坡经商致富后,一心供陈序经读书。
年陈序经第一次去上私塾时由于背不出“初开蒙,拜塾公,四书熟,五经通”这几句话。一年后私塾老师对陈序经父亲说“陈序经这孩子实在太笨,读书可能并不能让他成长。”
(图一陈序经先生)但陈继美却坚持让陈序经求学,陈序经之子陈其津曾回忆“年秋父亲离开新加坡回广州时,祖父嘱咐父亲三件事:一是照顾身体好好读书;二是切勿想在国内做官;三是切勿想回南洋做生意。”就是在这样的嘱托下,陈序经读书时极其勤奋刻苦,最后他仅用八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学、大学的全部课程,同年还考取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文化学教材《文化学概观》,还撰写了一系列有关东南亚和蒙古匈奴的文史著作等等。陈序经曾引发三次较大规模的论战,其中他提出的关于“文化出路”的观点,即“全盘西化论”最令人瞩目。
陈序经眼中的匈奴文化与汉文化
如今就从他所解读的书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在60年代初修订的《匈奴史稿》就是陈序经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史学论著。
这其中就表述匈奴受汉族的影响虽然并不大,但也曾引起朝臣的恐慌与争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最早而又最激烈的一次争论,是在汉文帝即匈奴的稽粥单于时代。反对汉族文化对匈奴影响最有力者,为汉族叛臣中行说。
陈序经通过对匈奴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地理基础的了解,指出匈奴本部是地处蒙古高原的大盆地,盆地除有一些外流河和内流河外,剩下的广大区域则是大戈壁。戈壁内有许多小盆地,科布多盆地位于大戈壁西北部,从这个地区的南部可以越过阿尔泰山,到新疆的准嘎尔盆地,北边则有一些山口,西北循科布多河与西伯利亚接壤,唐努乌梁盆地向北通往西伯利亚。
匈奴在强盛时代,其势力即是向西与西北方面伸张,失败时也是往这个方向迁徙。居延盆地乃是匈奴与汉族争夺最为剧烈的地区,匈奴从这里到达河西走廊,并进一步控制西域诸国。他们也可以通过科布多盆地与阿尔泰山的山口,长驱而入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嘻尔盆地,或是从科布多与唐努乌梁海通过丁零、坚昆而西走。
(图二汉朝时期匈奴地图)匈奴所处的这个位置可以用“进可攻,退可守”来形容,繁盛时期的匈奴可以经过这些地方,控制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西域诸国以至葱岭、乌孙、大宛以西的康居、大夏等处。
在衰弱的时期,匈奴也可以经过这些地方而退向葱岭、乌孙、大宛以西各地的这些通道来选择撤退,当然这些通道不仅仅是适用于战争,在匈奴发展阶段也是文化传播要道。
陈序经以为匈奴人众本不当为汉之一郡,匈奴之所以强,即在于衣食与汉人不同而无仰于汉,及其风俗有异于汉。若效法汉而改变风俗,就等于依赖汉而失去独立。他极力为匈奴的“贱老”、“妻后母”等风俗习惯辩护,蔑视汉的礼义力劝单于抛弃汉文化影响。
四十年后匈奴内部又发生了一场争论,当呼韩邪单于拟向汉朝称臣时,大臣绝大部分予以阻止,其理由就是匈奴与汉的风习与文化的不同。
陈序经在《匈奴史稿》中就强调过,匈奴文化与汉文化就是落后文化在接受先进文化时难免会有阻力,但先进的文化终将代替落后的文化。
据陈序经翻阅大量书籍后了解到,汉武帝时代,匈奴遭受西汉王朝的严重打击,公元前1世纪中叶,呼韩邪单于降汉之后,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居边塞以至塞内,放弃游牧文化,接受农耕文化,在两晋时代一度成为五胡乱华之首。
(图三呼韩邪单于画像)但这时匈奴已经从文化和血统都已汉化,他们政权性质属于汉朝时期内部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到5世纪的上半叶,赫连勃勃与沮渠蒙逊所建立的夏和北凉国灭亡之后,东亚的匈奴王朝便再也没有见于史书,只有匈奴后裔或支派如屠各或稽胡,直到隋唐还散见于史书的记载,当时分出的南匈奴文化则基本上都融入了汉文化之中。
(图四南北匈奴地图)陈序经在曾经比较匈奴与塞种两种游牧文化时,发现匈奴人与塞人相距虽远,但在生活习俗、婚姻、社会组织、法律、语言文字等方面相同处却很多,它们是独立发生还是传播所致?
陈序经通过阅读大量史书的发现,“妻后母”的习俗在匈奴、乌孙、羌氏比较盛行,而较少为塞人接受,以为塞人的文化受过匈奴人的影响。
陈序经认为“历史上往往有某个地方很普遍的现象传播到另一地方则成为特殊现象,很少有某个地方的某些特殊现象传到另一地方成为普遍现象”。
不过陈序经也认为“在差不多相同的环境下,各自独立发明某种事物也是完全可能的”,“两者互有影响也极为可能”陈序经这种用文化传播论与文化多元发生论分析历史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解说有更高的可信度。
陈序经眼中匈奴与西方文化
陈序经在《匈奴史稿》中曾解说道,北匈奴与南匈奴迁居方向完全不同,北匈奴则是往西方迁徙。迁到葱岭、大宛以西地方者,前汉时期有郅支,后汉时期前者被甘延寿、陈汤攻破,后者被耿秉、窦宪所破。
四世纪中叶匈奴攻陷位于黑海北部与罗马帝国之东的粟特国,杀其王而有其国。到四世纪下半叶,匈奴人又从罗马帝国的东境侵入欧洲,到达现在的匈牙利、意大利、德意志以至法兰西等处。
(图五中亚粟特国石壁刻图)陈序经在《匈奴史稿》中认为匈奴在粟特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悦般国后,往西北进入古代的奄蔡或南北朝时代所称的粟特及阿兰人分布的地区。匈奴到达此地后,阿兰人有的居留故地遂成为后来的俄西特人;有的在匈奴人的统率下又去征服其它部族;有的则逃迁至罗马帝国境内外。
东哥特人被匈奴打败后,因为长期为匈奴人与西哥特人、罗马人作战,因而在血统上、文化上,两者互相混杂的程度很深。汪达尔人原居于哥特人之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之威胁而西迁时,他们有一部分人迁到高卢,再到西班牙以至北非,他们还曾攻占迦太基。
(图六东哥特人为匈奴人与西哥特人、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也直接或间接使盎格鲁、萨克森与朱特各种族由欧洲大陆迁到不列颠岛伫。
公元年匈奴人阿提拉攻打西罗马帝国,看起来是一场部落的内战,其实也是一场东方与西方的战争。东亚的匈奴和一些东方民族,中亚的阿兰和其他一些民族,大西洋岸的国家和欧洲的一些种族都聚集在少隆战场上,据说凡是经阿提拉的马蹄践踏过的地方,草是永远生长不了的。
(图七匈奴人阿提拉)有欧洲史学家曾指出,正是这场战争无意中给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基础。阿提拉毁灭许多旧城市,人们逃到新的地方又建立了新城市,威尼斯就是由难民建立起来的,代替阿基利亚镇而成为意大利名城。
匈奴本身是文化复合体,内有希腊、波斯、印度、汉文化的思想,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匈奴经中亚细亚抵达欧洲,生活方式也发生不少改变。阿提拉允许不同的宗教信仰同时并存,房屋虽为简陋的木质结构,但也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室内有雕饰与地毯,工艺精巧。
(图八英勇作战的游牧民族匈奴)作为人口数量不多的游牧民族匈奴,能够战胜其它民族,主要还是由于人种的凶残与军队的精悍,他们曾被哥特人视为两脚禽兽,而阿提拉所统率的匈奴人虽然已开始定居生活,但他们仍保留游牧习惯和破坏的传统,军队所到之处城市化为废墟,田园成为荒野。尽管匈奴称霸一时,但终将落后文化还是被先进文化所统治。
陈序经借匈奴西迁描述了西方民族交融史,匈奴西迁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注入活力,西方早期文化在匈奴的逼迫下,与东方文化连续碰撞,形成一个内涵丰富、弹性上足的“一致与和谐”的文化,它为以后欧洲的文艺复兴做了铺垫,同时他也喻示战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著名法学家端木正先生曾这样评价他“陈序经先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大师。凡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民族学,无不精审,且多有独到之见。”受如此高评价的陈序经他眼中的东南亚又是什么样的呢?
(图九著名法学家端木正先生)陈序经眼中东南亚独特的文化圈
在地理上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与我国西南的广东、广西、云南毗连,我国西南的一些河流,是经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缅甸而出海。我国西南的一些山脉,延伸到这些国家,以至马来半岛地形、气候等也都与此有关。
在种族上我国的民族数千年来就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有着血统的关系越南、扶南、猛族、揮泰、藏缅诸国,以至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主要都是从我国的西南迁徙到这些国家的南越的越人,在体质上与汉人极为相似。
东南亚不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内部各国之间也互相影响。比如老挝文化就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且这个文化还是由柬埔寨间接传入,而非直接源自印度,缅甸和暹罗对于老挝佛教也有影响。
(图十印度佛教文化)老挝方言接近于暹罗,老挝的文字属于印度系统,而黑潘老挝的文字,又是主要来自缅甸,白潘老挝或是东部的老挝的文字则大致来自暹罗古代的文字,陈序经曾说“一个国家的种族,可以受别的国家的文化影响,但其种族不一定来自这个国家”。在东南亚的各国中,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的国家有很多,除了缅甸以外,暹罗、老挝、柬埔寨都受到了其文化的影响。
(图十一印度建筑风格)如陈序经在他发表文章中就有过对于缅甸的前身蒲甘王朝描述,蒲甘王朝就是一个吸收外来文化还同时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蒲甘人积极吸收得楞的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吸收与消化之后,他们慢慢发展其固有的文化。在开辛时代的还未成熟的蒲甘文或缅文,到了十二世纪70年代就已经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
(图十二蒲甘王朝遗迹物品)陈序经曾表示“这种发展有益于缅甸的民族精神,更因为这种吸收,缅甸的文学、艺术以及文化的各方面,也逐渐地发展起来”,也岀现用自己文字写就的优美诗歌。吸收文化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化。
(图十三缅甸建筑风格)陈序经还表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还是可以促进民族独立,如哀牢人原居云南保山一带,在后汉、三国、尤其是唐代的南诏统治时,一支向东南迁徙,沿着澜沧江而下,而后又分为若干支。宋代时有一支到速古台一带,受当时先进的真腊文化的影响最深,同时也受了南部的猛族的文化影响,成为文化水平较高的哀牢人。因为直接受真腊人的统治和压迫,民族意识较为深厚。在十三世纪的中叶,乘真腊势力日衰,起而反叛,建立速古台王朝,称为暹国。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沿着元江或红河而到越南西北部的哀牢人,因红河下游早为深受我国文化影响的越族所居,不易再向东南发展,他们只有散居这一带山区,既少受我国文化影响,也少受印度化的文化影响,在历史上也没有建立强有力的国家。
陈序经眼中的暹罗文化
陈序经曾发表过《进步的暹罗》《暹罗与中国》等许多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陈序经认为西化识很重要的,陈序经曾在文中指出暹罗有着向先进文化学习的传统,其表现就是“华化”
据考订暹罗语言是以汉语言为蓝本,而以印度的语言为记载事物的符号。物质方面暹罗的磁器、铜器,乃至皇宫、大型建筑均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方面暹罗人受到东方小说、戏剧,甚至更深层次的审美的影响。陈序经认为暹罗少有文化惰性,不仅易于“华化”,而且易于“西化”。
(图十四暹罗时期遗迹)陈序经认为“暹罗文化方面没有其特殊的优点与固化思想,恐怕正是因为了这个缘故,所以在消极方面,他们没有吸收东方文化中不好之处,使能在积极方面尽量西化。”暹罗在十六世纪丕耶纳莱的时候,已极力接受西化。自拉玛二世以后,因不断与英、法发生纠纷,而愈感到西化的必要;拉玛三世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拉玛四世努力学习英文;拉玛五世朱隆功与拉玛克摩项同为暹罗历史上有声望的君主。
(图十五《明史》中对于暹罗的记载)敢木丁于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两次来华,朱隆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与二十世纪初,两次到过欧洲。前者是暹罗提倡我国文化,后者是提倡西洋文化;第六、第七、第八世皇帝则是从小就赴西洋留学。由此可见,暹罗“维新运动之早与其西化的程度之深”。拉玛二世以来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企图建立西化国家的明证”。在此陈序经曾说,“暹罗的自动的西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差不多一直都是有他们的皇帝做主导的”。
结束语:
陈序经的史学论著所涉及的年代从公元前直到他所处的时代,内容上既有东方史、也有西方史,陈序经的史学思想在其整个学术思想中并不是孤立的,他更注重以大量的史实,寻找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与例证,传达出弱势文化融入强势文化、西化、文化发生与传播、文化弹性、文化与种族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文化观念,以此验证和充实文化学理论。
陈序经虽然一再强调文化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但是他也认为人和文化是分开的,文化是一种结果,一种工具,或许就是这种想法,所以才让他认为东方文化会被西方文化所替代,然而文化是永远都无法与人分开的,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整体性,所以也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陈序经《揮泰古史初稿》
陈序经《暹罗与中国》
陈序经《林邑史初编》
陈序经《马来南海古史初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