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湛江市的街道名,不少有特定的历史渊源。有些是法殖民时期起的“洋名”,有的是民间的俗名,几经变更,才成了现在的名字。从这些变更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湛江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就来跟大家回顾一下。
法国大马路:法殖民时期,这条马路主要在赤坎的一个小山坡上,是当时赤坎最繁华的地段。说起它的周围,当时真是繁华无比,分布着宝石、南华、欧亚、胜记、京都、胜利等多家大酒店,又有文化大戏院、百乐殿等娱乐场所,还有双忠庙、康公庙、白马庙等神庙,是整个广州湾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后改名为“中山路”,其所在的地方仍是赤坎的旧闹市,建有步行街。
赤坎步行街就是原来的法国大马路中国大马路:这条路也位于赤坎的旧城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始成街道。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收广州湾。9月21日,广州湾日军受降仪式在赤坎举行,这条路也被改名为“九二一”路。但在文革期间,一些无知的人,把“九二一路”和“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混为一谈,还说“九二一路”是颠倒黑白,强行将其改为“一二九路”,还重新写了路牌挂上,直至文革后才恢复“九二一路”。
第一大马路:这条路未填海时,原来叫“海边街”。法殖民者占领时名叫“第一马路”。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正路,现在位于民主路一带。这路段原是海湾码头,沿岸有十个古渡口,分布着广州湾商会、晨光小学、闽浙会馆、老菜市、赤坎公局、法国监狱等。除了第一大马路外,还有第二大马路(和平路)、第三大马路(民族路)、第四大马路(民权路)、第五大马路(民生路)等。
广州湾商会杜美街:也就是上面说的第二大马路,赤坎现在的“民族路”。说起杜美这个法国大总统,很多湛江人都不认识,为什么要将他的名用来命名广州湾街道呢?原来,杜美在-年任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法属印度支那是18-19世纪间法国在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的一块殖民地,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面积之和,兼有从大清帝国手中强迫租借的广州湾,面积为,平方公里。年,法国占领广州湾,此时杜美正在当印支总督,所以命名了一条街道来纪念他。
赤坎三民路街道巴士基街:这也是很有特色的法国街道名字,至于是纪念什么人和事,已经不得而知了。“巴士基街”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该街道分布一些大型花园式别墅、园林。抗日战争胜利后,取名为光复路,寓意国土重光。年建国后,该街经过翻修扩建,年文革时期更名为”红光路“,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光复路名称沿用至今。
至于霞山,原来只是海边渔村,最早的街道只有水浸街、括流街、洪屋街这几条老街。后来,随着港口的建设,才开始有经营航运和为航运服务的商店。后来,广州湾法殖当局行政中心迁到了这里,西营(霞山)便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命名的、带有浓厚西方殖民色彩的街名,如:丹社街、布端街、贝丁大马路、英吉利街、观纳街、安飞笛街、安碧贾尔街、达墟罗街、卢麟街、吕桂度英大马路、保缘路、加里满琉街等,这些名字都是为了纪念法殖民者入侵的某人某事,算是中国人的屈辱。年后,这些法国名的街道全部改了名称,连“西营”也改成了“霞山”。
清末时的西营另外,法殖民时期,湛江还有些有趣的街名,虽然不是法国名,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民生情况,也给大家列举下。
典当街:现在的永安街。清末是孙中山辛亥革命根据地,南路革命党人林树魏、薛岳、张发奎、李海魂等在“长安当铺”成立高雷讨伐袁世凯、驱逐龙济光的最高指挥机关。
镇台街:现在的三和街。三和街的名称来源于街上的三间米店。原来的“镇台街”的名字也有典故:本地游神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扮成“镇台”为神清理台路,当时那个扮“镇台”的人住在这,所以有这个名。
西更楼:法殖民时期,赤坎四周分建炮楼四座,派兵轮班驻守。有一处楼在赤坎之西,这里的街道便称为“西更楼”。赤坎的居民迄今仍称大德路一带为西更楼。
海关楼:位于现赤坎寸金路39号。这里原是法国殖民政府为管理广州湾口岸对外贸易的办公所在地,现为我海军陆战队的驻地。海关,是国与国之间的进出口的界碑,会带来大量的关税收入。在法殖民时期,中国境内居然有一个“海关”,说明国土已被他国占领,真是莫大的耻辱!
关于以上这些具有历史烙印和时代特色的地名,你知道哪些?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