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越南战争留下的现代启示录

白癜风能控制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33697.html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长久以来,越南战争都被狭义地理解为发生在年至年间的冷战局部战争,而哈佛大学贝尔弗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却在《战争的余烬》中以回溯历史的方式将这场人间悲剧的起点拉回二战时期,并敏锐地指出这是一场“打着冷战旗号的国际性事务”,进而从政治、历史、军事、经济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关于法越殖民斗争、战后大国关系以及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的完整历史图景。

为自由而战

不同于以往关于越南战争的著作,《战争的余烬》开篇并未直接将视线聚焦于前线战场,而是出人意料地回顾了年轻的胡志明前往巴黎和会向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递交请愿书的前前后后。彼时的越南仍是法属殖民地,殖民主义的生命之烛正在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等地熊熊燃烧(荷属东印度为今日的印度尼西亚,英属马来亚为今日的马来西亚的马来亚联合邦——本网注),但随着威尔逊于年阐述了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民主、自决等新概念不断涌入被殖民地区,也深深地植入了胡志明心中。作者仔细考察了来龙去脉,并认为当时美国将重心放在欧洲事务,同时反殖民斗争也无法唤起欧洲共产党人的兴趣,这是导致胡志明转向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原因,也为之后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世界从来不是分裂的,国家也从不可能孤立存在,这正是作者贯穿全书的基本出发点,即便是甫一开始较为单纯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也不可避免地会被置于世界大战的阴影下。随着二战欧洲战局的变幻,战败的法国更需利用越南维持自己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作为盟国的英国自然选择支持法国的事业。日本为了打败中国而驱兵印度支那(为今日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本网注),而已经崛起的美国反而在此时选择了相对中立。作者巧妙地在这盘大国棋局中观察着越南反殖民斗争夹缝求生的境遇,同时又以接近纪实的写作风格,生动地还原了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松冈洋右、胡志明乃至千千万万法国人和越南人的每一次偶然或必然的选择。但无论是法国、英国还是日本,选择终将是维护殖民主义的传统;而对于越南来说,正如胡志明在年9月2日宣布越南独立的演讲中所言:“全世界各民族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有求生存、享受安乐与自由的权利”,越南唯一的选择只有为自由而战。

为意识形态而战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战争的余烬》中,作者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