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法国会对印度中南半岛实行执敲扑而鞭

19世纪末,法国对印度中南半岛进行了武装下的殖民统治,19世纪中叶,法国侵略半岛,年至年成功兼并越南、老挝与柬埔寨,建立起半岛联邦和多个进行殖民统治的机构。

一、殖民地总督制度、高度军事掌控、地区分治与文化同化成为法国巩固印度中南半岛殖民统治的政策

法国在印度中南半岛实行的殖民政策十分僵硬,殖民地总督制度、分治与同化、军事掌控,无一不显露了这些管理制度的不灵活性。

殖民地总督制度是法国统治半岛的最明显特点,不管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围绕着中央管理地方的思想,是依照拿破仑模式构成的法国殖民地机构。

总督在印度中南半岛的统治有着绝对的权力,是半岛联邦的行政首领也是半岛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他可以决定殖民地的财政、管理官员、负责内政和外防、调动所有兵力。

总督是法国政府权力的象征,当时成立的半岛本地人参与的印度中南半岛联邦议会,但这些本地人没有任何权力。

联邦由越南、安南、东京、老挝和柬埔寨组成,先后建立了各自地方殖民政权。这几个地区机构不完全相同,越南由法国直接进行管理,其他地区被称为保护领。

安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国王以及官吏行政机构得到保留的同时建立了法国殖民统治机构。东京不同于其他四个地区被称为半保护领。

在越南实际掌握权力的是法国省长,其他地区则为法国最高驻扎官。

“法国在这里的行政管理虽然地区之间有着差别,但仍然是中央掌控最高权力。”

而能够出现这种统治的基础是法国殖民统治的对军事的高度掌控。为了统治的稳定,镇压印度中南半岛的反抗,法国军队驻扎在半岛各个地区。

大部分步兵师驻扎安南和东京地区,其余分布在越南和柬埔寨,炮兵队大部分驻扎在半岛北方地区。为镇压地方,法国还建立宪兵团和当地警局共同镇压半岛人民,高压的军事政策是维护殖民统治的根本。

法国在印度中南半岛还实行分治的方法,将殖民地统治和各殖民地分开,虽然统治联邦的都是法国,但是对越南的统治和其他地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殖民地使用统一的财政制度、税收政策和货币,年建立东方汇理银行控制着联邦的所有财务,让联邦保持着无法分割的局面。

法国设法阻碍半岛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往来的同时还阻止半岛各地区间的商业贸易,阻断了所有市场的发展。

法国向柬埔寨送入大量越南人,在殖民地统治机构中利用越南人做官吏,还组织本地人构成军队作为殖民统治的爪牙。

这种分治的手段让本地人之间的关系岌岌可危,让他们断绝了联合反抗的念头,法国利用本地人的关系对殖民统治进行维护。

同化则主要体现在对印度中南半岛的文化上。法国把殖民地看做国家的一部分,将法国的思想和文化通过教育的手段强行灌输给半岛人民。

法国并不在乎半岛地区的教育,对他们进行法国文化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和法国人有同样的习惯和思想。殖民地甚至还将法国国籍作为奖励授予本地人,让他们成为殖民统治的帮凶。

而正是这种同化政策刺激了半岛人民独立思想的形成,促进殖民反抗的兴起。

二、法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优越感与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让法国实行独揽权力进行统治的政策

法国在印度中南半岛实行这些统治政策的原因不仅是法国的原因,也是半岛的社会状况因素导致,并且国际环境和文化传统也影响了法国殖民统治的政策决定。

19世纪中后期,法国打破传统农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同时普法战争失败让法国进行巨额赔款让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法国国内政派众多并且互不相让,直到80年代支持海外扩张的呼声越来越高才政治上的不和稍微安定下来,这个时期法国开始了对印度中南半岛的军事入侵。

年至年,杜美任职总督时把印度中南半岛作为法国人就业、贸易和投资场所作为目标,让半岛殖民地在法国经济的地位逐渐提高。

以前的法国与东方的贸易很少,导致需要耗费国库继续来填补收入不足的情况。而在杜美任总督期间半岛贸易额提升一倍,与法国的贸易额则更多。

19世纪80年代法国发展较为缓慢,更是被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在半岛的工商业发展范围也较小,只是凭借关税堡垒与其他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竞争。

法国推行关税堡垒政策让其殖民地与其他欧洲各国隔离,

“年起法国殖民统治机构基于法国商人特权,法国货税收全免,其他国家货收取7%关税。”

法国国内经济本就危在旦夕,对半岛联邦的统治更不会依靠经济,而是依靠着武装力量,这也就能看出法国为何会在半岛实行中央统治了。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进行殖民侵略过程中,法国深受强大的英国威胁,对印度中南半岛的统治时时刻刻防备着其他国家的觊觎,而这种统治政策就是法国恐惧的表现。

19世纪末主张独掌政权统治进行军事镇压成为法国主要政治思想。普法战争的失败让法国与其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失利,他们认为法国如果想完成革新就必须进行独揽政权模式。

与民主精神违背的思想运用到政权当中就形成了独掌政权的特性,国王成为殖民地统治的象征。

法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影响法国实行这种政策的深层原因,宗教作为民族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帝国在殖民地不注重宗教,但法国却十分在乎。

作为传统宗教国家,法国的殖民活动有着浓重的宗教传播意图。

法国人民的优越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拯救世界的救世主,殖民侵略活动被加上了传播文明的光环,他们认为殖民活动不会危害国家是拯救他们。

年法国人访问柬埔寨认为贫穷落后的国家需要法国人来统治获得新生,法国人的优越形象印刻在殖民者心中,他们觉得被殖民的人思想落后需要被法国人教化。

殖民地竞争的失利和优越感让法国人形成危机意识,普法战争失败让法国人激起爱国心,他们觉得昔日光荣的法兰克正在衰落,必须要进行海外扩张让国家重获生机。

帝国的强盛体现在拥有的殖民地的领土,帝国的衰落同样体现在殖民地的丢失,而殖民的结果就是弱小的国家领土越来越小,强大的国家版图越来越大。

三、法国对印度中南半岛殖民完成付出更多惨痛的代价,以武力取得的土地只能通过武力来进行统治

对殖民地的统治策略体现了宗主国的自身特点,法国的社会发展和国际环境只是法国在印度中南半岛实行这种殖民政策的部分原因。

法国殖民者到来时中南半岛的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有统一的统治让法国不能用殖民部落的方式来统治印度中南半岛。

越南在面对法国殖民者时进行过多次武装反抗,有统治者组织的防御也有人民自发形成的反抗组织,所以法国对越南的殖民是多次武装手段进攻才形成的。

而对老挝和柬埔寨的统治是在与英国的勾心斗角中双方妥协的结果,法国在印度中南半岛的殖民扩张付出了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代价,运用军事力量得到的殖民地只能通过高度集中的统治来维护。

越南长期接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柬埔寨和老挝则十分流行佛教,都拥有着非常完善的信仰,难以被外来思想同化。

具有强烈文化优越感的法国也有了更加强烈的传播本国文化思想和宗教的决心,实行同化政策,主张天主教的传播。

法国对印度中南半岛统治的政策特点是在征服与统治的过程中形成的,殖民地总督制度、分治与同化和军事控制是法国殖民统治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国内因素以及印度中南半岛双方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殖民统治的方式不仅由宗主国的生产方式决定,还有殖民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现状决定。

参考文献

《前引书》

《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

《东南亚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