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风浪,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苏州人

明永乐时国家强盛,明成祖主张“内安诸夏,外抚四夷”,命郑和为钦差正使宣慰各国,起航出使西洋。太仓刘家港是元明清三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也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重要位置,它位于太湖三江之一“娄江”的下游,河道深广,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都具有航海优势。自永乐三年()起至宣德五年()间,郑和七次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哪些苏州的英雄无惧海浪,与他一同下西洋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郑和雕像与“宝船”,选自《苏州地理》

早在吴越春秋时期,吴越水军应该算得上是中国海军最初的萌芽,吴国处于太湖流域,湖泊众多,船成为吴国最重要的作战工具,而吴国的造船业非常发达,特别是战船最为著名,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强国,因此在吴国拥有远洋所需的各种人才和基础,比如有熟悉夷情、懂得番语的昆山人费信,有太仓卫右所副千户周闻、太仓卫百户刘兴,随船的医生则有苏州的陈良绍、太仓的郁震和常熟的匡愚等人。

郑和四、五、六次下西洋的路线

费信,祖籍昆山,算是与郑和同行伙伴中的“外交家”,精通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曾经随郑和五次下西洋,在远航过程中主要负责翻译和外交工作,历时25年。他最大的贡献是将各地的地理位置、山川物候、民俗风情著成《星槎胜览》,此书成为后人研究15世纪初亚非各国基本情况和中西交通关系的珍贵史料。

费信的《星槎胜览》

匡愚,常熟人。幼时习医学,后来代替他父出任常熟惠民药局医士,为贫病军民诊治,医术高明,明永乐三年他随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主要是医生的角色,那时他们曾经到达了爪哇、苏门答腊及印度半岛。后来他又先后随郑二次下西洋,归途中曾访问了三佛齐,绘岛屿图,成《华夷胜览》一书。

周闻的墓志铭

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曾经先后到达过30多个国家,已知最远到达了东非、红海。用现代话讲,他算是海外贸易“带货大咖”了,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受到海外的欢迎,郑和将这些珍品与海外进行交易,中国的丝织品一直名闻海外,傅元初在《清开洋禁疏》中说“海外之夷有大西洋、东洋。大西洋则是暹罗、柬埔寨诸国……而东洋吕宋,其夷佛朗机也……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罗、杂缯”。

中国古代丝织品

与此同时,郑和下西洋也引入了新的原料和技术,继而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手工作业生产,在陶瓷生产方面,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呈色剂,再结合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产生了新的瓷器产品,据说景泰蓝的发展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当然历史上对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有不同的版本,但无论如何,都否定不了郑和与他的伙伴对中国对外贸易所做出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