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和双边性贸易协议
虽然从西雅图会议以后世贸组织成为争论的中心,而且最近的坎昆会议更加剧了这种状况,但是,还有许多国际贸易体系起的作用更胜于世贸组织。
这些非世贸组织协定采取的是双边协议和区域性协议的形式。双边协议是指两国之间的,而区域性协议存在于一个地区的成员国之间。
由世贸组织成员国谈成的双边性和区域性的协议,大多数还是遵循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原则(MSF,即无区别对待产自不同国家的商品)和无差别待遇原则(即无区别对待产自本国和海外的商品)。
区域性贸易协议的例子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和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协定(东南亚国家之间)。
双边性协议的例子有越南-美国双边贸易协定,加拿大-智利关税调整协议,澳大利亚-新加坡关税调整协议,以及欧盟与非洲、中东以及北非国家的贸易协定。
在许多的这类协议中,成员国在谈判条件上都超过了它们在世贸组织的义务,但并没有违背它们的承诺。
与世贸组织不一致的协议可能是参照世贸组织而言的。在这些协议中,一些国家都有达成关于投资、劳动力和环境标准的规定。
“新加坡问题”
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应成为世贸组织管辖的中心,也是多边贸易谈判中普遍涉及的方面。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发展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这些问题被统称为“新加坡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在世贸组织相关谈判议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发展中国家判桌上仍然反映出一些基本问题,如在怎样的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一些政策应该配备哪种体系等问题上缺乏共识。
这些争论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相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常常在个别问题上存在分歧,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也会存在相当多的分歧。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为了出口市场还导致相互直接对立。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凯因斯集团,它由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这些国家积极争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议程中的农业部分的权益,并不断与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支持体系作斗争。
但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强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有些国家感到这个集团并不能代表其实际利益,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还是至关重要的。
这说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利益关系和不同的国内情况将决定它们贸易谈判中的贸易政策。
所谓的新加坡问题包括:
·政府采购和贸易优惠中的透明度。要减少国际商业事务中腐败的机会。在新加坡问题中,这是争议性最少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政府都明白过高和过低的贸易事务成本都能损害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竞争机制。要确保在特定市场中企业运作间自由、公平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没有竞争机制传统的发展中国家。此外,这些国家反对以国际水平来讨论竞争机制,直到其他贸易问题出现,它们才可能去了解并认识在它们的国家环境中竞争机制的核心是什么。
·反倾销。一些发展中国家注意到当牵涉到竞争方针时,发达国家会故意忽略主动的反倾销。许多国家互相指责对方为了获得国外市场的市场份额而使出口定价低于生产成本,也就是在“倾销”。
这种策略是被世贸组织法则所禁止的。被“倾销”的国家可以主动提出反倾销申请。一旦被批准,申诉国将被允许用限制进口的方式进行报复,即反倾销措施。
反倾销是个相当复杂的领域,现在有个令人关心的问题是,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案例里,甚至是发达国家)会捏造倾销事实,使得反倾销措施的运用反而成为保护主义的形式。
·投资。这也许是新加坡问题中最引人争议的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强力抵制将这一议题引入世贸组织的议程,以及真正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考虑投资。
虽然大多数国家认可外商投资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还有一部分并不认为多边法则将有利于投资增长。
支持引入投资议题到多国会议议程的国家认为,现存的双边协议组合越来越复杂,而且在这些协议下往往是强国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来设计投资协议,与之相比,引入投资议题是最佳的方法。
我们可以考虑哪些问题?
·一份贸易协议中,谁是失败者?谁是胜利者?
·贸易协议会刺激出口吗?哪一种行业受益最多?哪一种行业受损最多?有多少工作将受到影响?什么叫短期补助和长期补助?在公布协议前政府是否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政府如何调整政策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其他问题?
·哪种商品可以出口?哪种出口产业可能“溢出”而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代表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会促进其他产业的融合和生产力。哪一个国家将是主要的竞争者?
·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否就是政府解释的广义发展政策的一部分?东南亚出口战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为持续增长制定的“倾斜计划”。
·哪些消费者将受益于低价?(企业跟个人一样也可成为消费者,例如,美国的汽车产业从钢铁进口中受益,但与之相反,美国的钢铁产业则企图限制进口。)大量进口的受惠者还有托运人、港口经营者和发行人。
·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减缓过渡,对工人和企业会产生最不利的影响吗?有制定好的教育计划或其他的再培训计划吗?国家的哪种社会安全网包含福利救济和失业保险?
当制造业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而向境内转移时(年开始的经济改革使得这已成为可能),有万制造业工人失去工作(当时总人口才万)。
政府没有提供什么特殊的援助,当时的殖民政府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络(但是,它有一个好的公共住宅计划和一个广泛的,贴补巨大的医疗系统;一个高效率的政府和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也起了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雇佣的在内地工厂工作的工人有-万。内地的繁荣拉动了香港的发展。
·对服务产业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如金融(银行、保险、基金管理)、通讯、销售和零售业等。
·关于贸易协议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政府(或研究机构或学院)做了什么分析?外国政府或商业组织能否发表论文(这些是一个理解国外企业被看作特定市场的主要机会的好视角)?
·谁是国家的贸易谈判者?它们有多少经验?它们能利用什么分析和研究的资源?它们有什么咨询机构适用于民间部分和公共社会?
·政治家(包括在朝的和在野的)在制定贸易政策时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谁反对自由贸易?为什么?谁支持自由贸易?为什么?
·在哪些地区,那儿的国家有出口竞争力,但却遭到贸易制裁?
·有倾销诉讼失败的国家吗?这个国家还能用反倾销政策吗?
·一个国家是否能通过调整来避免年底的“多种纤维协议”中纺织品限额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别的国家设立工厂(或进口制衣原料),主要就是为了逃避限额。
当限额对贸易的影响消失,其对这个国家是有益还是有害?新的保护措施例如,可利用紧急限额防止突然的进口溢流的“反溢流”机构,是否能取代旧的配额体系?
柬埔寨
-一个改进工作条件的尝试
柬埔寨可算是一个贸易实验的空前测试地:一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协议,通过纺织品配额来改善制衣厂的工作条件。
在协议实行后的5年里,柬埔寨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效果:当其他亚洲国家都在经历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的时候,柬埔寨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强劲地增长。
劳动法规得到加强并达到国际标准;工厂工作条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在同等劳动量下,产自柬埔寨的衣服得到国际零售商的赞誉。
柬埔寨也体验了消极效果:不断增加的劳资矛盾导致了罢工和暴力,损害了柬埔寨在国外投资界中的声誉,而且,不断增长的生成本吓退了未来的投资者,他们可以在其他地区找到更便宜也更合作的劳动力。
在年1月20日签署的协议里,美国答应增加从柬埔寨的纺织品进口,以换取柬埔寨政府允许国际观察员进人制衣工厂观察工作环境并检查它们是否在改进。
将来的配额增长就以改善情况和柬埔寨工厂有否“坚决服从”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认证的核心劳动标准为先决条件。
这份克林顿政府打造的三年协议,是美国第一次以有利的贸易条件来交换的劳动实务。它被设计成一个新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也被作为用于全世界的其他协议的模型。
它被布什政府延长了3年,直到年12月31日。那天,柬埔寨将被批准加入世贸组织,而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的纺织品配额则会在年1月1日取消。
当续约签订时,布什政府的贸易代表罗伯特·泽奥利克称这份协议为“以贸易协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对劳工权利重视的一个杰出范例”。
这份协议也是美国贸易协会的胜利。在受到制衣工作大批转移到低价、不规范国家的打击后,由美国成衣业雇员联会和工业及纺织业雇员联会领导的美国贸易协会,就游说U.S.T.R.把劳动标准与美国进口联系起来。
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