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亮点难点和落点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oyssw.com/yangsheng/8393.html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来源:走出去智库(CGGT)

作者:祁欣

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截至年底,中国企业在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的82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累计投资.8亿美元,入区企业超过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4亿美元。为东道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是中白两国元首倡导、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运营的工业园区。截至年底,已有来自中国、白俄罗斯、俄罗斯、美国、奥地利和立陶宛等国的41家企业入驻,成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成功典范。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等一批海外园区都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就业致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内切佩尔港物流园的卡车正等待装卸货物。(图片来源:新华社)

合作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但是合作区建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发展困难和挑战。东道国政权变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足、金融管制、汇率风险大、法制保障缺乏、恐怖主义威胁等都是合作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此外,合作区自身发展也存在“盈利难、定位难、融资难、招商难”等问题。

一是投资运营模式导致投资回报周期长。境外合作区在园区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建成后入区企业的税收、周边地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大多需上缴东道国政府。这就导致合作区实施企业在建设初期投入的大量成本无法尽快回收,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余年的运营才能收回成本,面临投资回报率低、盈利点不足等问题。

二是企业定位不清,导致支持政策难以实施。实施企业投资合作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让一家实施企业承担国内开发区模式中部分公共职能,确实对实施企业而言是沉重负担。如何界定实施企业的定位,既发挥实施企业平台作用,又减轻实施企业负担,尚需深入研究。

三是融资难成为园区发展一大瓶颈。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合作区建设初期需集中投入大量资金,合作区实施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建设资金主要企业自筹。我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15.html